【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郑土有]中日民间目连故事及目连文化比较
  作者:郑土有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5-03 | 点击数:20586
 

 
【内容提要】公元三世纪中叶,随着印度《佛说盂兰盆经》传入中国,目连救母故事开始在中国民间流传,并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目连文化。中国化的目连故事和目连文化至迟于公元七世纪中叶东传日本,从此便在日本广泛流传。中日两国目连故事和目连文化,虽然在诸多方面有相同或相近之处,但由于两国的历史文化、社会制度、民族习俗等不同,因此两国的目连文化存在着内容涵盖、艺术品类、历史走向等的差异。
 
【关键词】 中日民间;目连故事;目连文化;比较研究


 
  目连救母故事出自印度《佛说盂兰盆经》。目连,又名“目犍连”,全称“摩诃目犍连”,古印度摩天摩羯陀国五舍城郊人,属婆罗门种姓。皈佛后成为佛祖释迦牟尼十大弟子之一,传说神通广大,能飞上兜率天,有“神通第一”之称。一日,见其亡母于阿鼻地狱坠入饿鬼之中,受倒悬之苦,十分悲哀。目连求救于佛祖,佛祖言其母罪根深结,非一人之力所奈何,须赖众僧威神之力方得解脱。目连遵其所教,于每年七月十五日建法会,以百味供养三宝及众僧,请其威力,于是,其七世父母终于应时解脱,此法会被称为“盂兰盆会”。
  公元三世纪中叶,随着《佛说盂兰盆经》传入中国,目连救母故事即开始在中国流传,自梁武帝大同四年(538)初设盂兰盆会之后,更迅速蔓延,遍及大江南北,以至家喻户晓。并从目连经文派生出目连变文、目连戏文,成为一种“目连文化”,对中国的宗教、伦理、文学、艺术乃至民风、民俗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中国化的目连故事和目连文化至迟于公元七世纪中叶,相当于中国的初唐时,已东传日本国。据日本《齐明纪》“三年秋七月十五日”条载:齐明天皇三年(657)“在飞鸟寺西作须弥山之像,且设盂兰盆会”。又“圣武天皇天平五年 (733)七月”条载:“始令大膳职修盂兰盆的供养。”[1](P116-117)可见,至八世纪中叶,盂兰盆会已从寺院进入宫廷,并影响民间。降至镰仓时期,又与“陆斋”、“施饿鬼”、“火字灯会”相伴举行,《日本风俗》卷七曰:“七月十五日中元,为荷叶饭,谓之盆节。十五十六两日陆斋,具百味,谓之施饿鬼。十六日夕燃火字灯。”[2]后又演变为“祭精灵”。自江户时代起,节日延长至三天,以十五日为盆节,分盆前、盆后,盆前迎神,盆后送神。盆前为神人交流,构成日本祭祀仪式“迎神、神人交流、送神”三程式的惯例,每年举办,相沿至今。《日本风俗》卷七曰:“俗自十四日至十六日,且簋馔百味,以荷尔蒙叶贮瓜果,祀先灵,施僧尼,展扫坟墓,谓之盂兰盆,因此中元为盆节,遂有盆前、盆后之谓。”[2]
  既然作为载体的盂兰盆会已传至日本,中国的目连故事和目连文化自然亦随之东传。首先传入的是目连经,《齐明纪》“齐明天皇五年秋七月十五日”条曰:“在京内诸寺召群臣,宣讲《盂兰盆经》,并以此报答父母之恩惠。”[1](P116-117)可见其时《盂兰盆经》已在日本各寺院传诵。至大德八年(1304),日僧小比丘法祖,从中国广州购得由南宋浙江鄞县(今属宁波市)人程忠正供养的《佛说目连救母经》,并携回日本,后于日本贞元二年(1346),小比丘法祖率诸子弟予以重刊,从此便在日本广泛流传。[3](P178)这里虽以“经”名之,其实是宋代的“话本”,为“话本”中的“说经”一体,近人常丹琦《宋代说话艺术<佛说目连救母经>探讨》[4](P84-89)一文对此已有详尽考证,此不赘。这本长卷《救母经》是三十年前由日本的宫次男在京都金光寺发现的,于1967年作为佛教美术研究资料发表于日本的《美术研究》期刊第255期。全卷长约6米,上图下文,其图上下宽度为10.3厘米,图中有文字说明,是完全依照经文创作的,一丝不苟地描画出经文中的故事,如第一段为“五舍城”,第二段为“青提夫人和罗卜分财处”,第三段为“罗卜出往外国处”等,吉川良和将其分为20场,共289段。[3](P178)可见,所谓“目连图”也跟随“话本”同时传入日本。其他如《三宝绘词》、《三国传说》所收的目连故事、小说《目连的草子》、说唱《目连记》、能乐《目连》、和赞《目连尊者》以及施饿鬼的表演《鬼来迎》等,均源于中国。
  由于中日两国目连故事和目连文化同源,故在诸多方面是相同或相近的。首先,均以佛教的盂兰盆节为载体,借道教中元节以展示。节日期间,除宣讲、印卖目连经、说唱目连救母故事、搬演目连戏或表演盂兰盆舞蹈等之外,还具五果百味以祀先灵、施饿鬼、斋僧民,并扫坟墓、放河灯等,以报答父母乃至七世先灵之恩。其次,始终与民俗活动相结合,为下层人民所欢迎,以至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中国自梁武帝以来,中元盂兰盆节即成为全国佛、道教徒的节日。除诵目连经外,日本各地的民俗表演艺术,特别是中世神乐里有很多用“目连”为题名的演出节目,如《目连尊者巡行地狱》、《目连记》、《目连的草子》等。此外,千叶县光町虫生广济寺里传播的盂兰盆施饿鬼的宗教表演艺术《鬼来迎》,明显地是以目连破地狱的故事为基础构思的。另外,目连破地狱的情节还沿着天龙川与花祭一起传布。[5](P227)日本北陆地方在盂兰盆节期间表演的盂兰盆舞歌,也是以目连救母为内容的民间舞蹈。第三,两国的目连文化均以目连经开始,然后向故事、说唱、小说、戏剧、绘画以及舞蹈等多极发展,最后形成形式多样的目连文化。
  但是,由于彼此有着不同的历史文化、社会制度、民族习俗,中日两国的目连文化虽同源却异流,二者又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中国文学网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陈虹]中西童话中成长母题表现差异及原因探析
下一条: ·[林继富]喜剧传统的地方叙事
   相关链接
·[唐植君]中日民间故事研究交集百年考·中日民间共同纪念大禹 日方人士赞“政治之神”
·中日民间剪纸作品展交流会举行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