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讯 “土伯土公土母土孙,土家眷属,若太岁若将军……”日前,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桃花源景区民俗博物馆首次展出名为《元始说和天安地土皇真经》的神秘“经书”。这本于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流传下来的“经书”里,清晰记述了“土家人”消灾、纳福、信奉和对生活的美好祈愿。
与神秘“天书”一样(本报曾报道),《元始说和天安地土皇真经》用武陵山区常用的土制皮纸木刻雕版印刷,打开后全长约6米,书宽28厘米,竖排,从左向右读,册页装。比对经书落款看,该书拓印出版已198年。据桃花源民俗博物馆馆长周永乐介绍,2008年10月,他在万木乡“永和寺”附近一徐姓村民家中购得。近日,他在整理中发现,《元始说和天安地土皇真经》竟记载着“土伯土公土母土孙‘土家’眷属……”、“若飞廉若刀站如是等‘土家’神煞”等“土家”族名一词,且两次出现。查阅相关资料后,他惊奇地发现,这本《元始说和天安地土皇真经》,是国内第一本记载有“土家”族名的“经书”。
土家族人自称“毕兹卡”,族名“土家”在当地汉语中是本地人的意思。周永乐说,对于土家族的源流,多数学者认为土家族是古代巴人的后裔。历史上曾被称为“武陵蛮”、“ 五溪蛮”。宋代以后,土家族单独被称为“土丁”、“土民”等。史籍中将居住在渝湘鄂黔四省市武陵山区一带的土家族称为“土人”、“土民”,清朝末期有地方志开始用“土家”一词。1957年,根据土家族人民的意愿,被国家正式定名为土家族。
周永乐回忆,他购买“经书”时,徐姓村民曾称,“经书”是他祖先从当地东晋名寺“永和寺”求得的信物。该经文写于1700余年前,因年代久远,原稿毁坏,后多次重新雕版印刷。现在的经书为其祖辈于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印刷后传承下来的。由此推断,早在东晋时期,居住在酉阳的“土人”就开始称自己为“土家”人,并确定了“土家族”族名。该“经书”的发现,有力地证明了酉阳是土家文化的发祥地。(记者 冉启虎 通讯员 邱洪斌 )
文章来源:《重庆晚报》2009-05-0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