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时间连接成分产生的方式
时间连接成分产生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大致归纳为如下几点:
2.1 实词虚化
实词虚化是指语言中某一个意义实在的词经过演变而转化为意义泛化、表示语法功能的成分。时间连接成分中很多都是实词虚化的结果。比如“即”、“就”等就是从动词“接近、靠近”义虚化而来的,由空间上的“接近”发展到时间上的“接近”,从而演变成表短时的时间连接成分;“便”表短时承接义是由形容词的“便利”义虚化而来的;而“竟”表“最后”义则是由动词“终了、完结”义引申发展而来的。下面的例(1)~例(3)是“即”的发展变化历程。
(1)匪来贸丝,来即我谋。(《诗经·卫风·氓》)
(2)殷之即丧,指乃功,不无戮于尔邦?(《尚书·西伯戡黎》)
(3)哙日:“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史记·项羽本纪》)
例(1)中“即”为动词“接近”义。例(2)、例(3)中的“即”都表示很短的时间,可译为“马上”,但例(2)中的“即”具有强烈的附谓性,只表短时不表承接,而例(3)中的“即”则具有先后承接功能。
2.2 虚词转化
虚词转化是指某一个虚词在演变过程中其语法功能发生变化,由一种虚词转变为另一种虚词。比如“少”在上古时表示短时相接,是由表程度轻的“稍微、略微”义转变而来的。“遂”的情况比较特殊,它在上古时期就是一个时间副词,一方面可以表示最终结果,充当结尾时间连接成分,一方面又可以表示短时相接,充当后时连接成分,具有双重时间功能。但实际上它的双重时间功能不是并行发展的,而是结果义在前产生,由“尽”义引申所得,短时相接义又是由结果义转化而来的。
2.3 短语词化
董秀芳认为,对于复合词的出生地,以下两种看法颇具代表性:一种认为复合词产生于句法,另一种则认为复合词产生于词法。这两种看法都能在共时语言系统中找到一定的证据。但从历时角度看,汉语最早的复合词是产生于句法的,在那时还没有复合词造词法;当复合词不断地从句法中衍生出来之后,复合构词法就产生了,这以后复合词就可以不通过句法而被语言使用者独立地创造出来了。短语是双音词最主要的历史来源,汉语的双音词很多是由短语凝固而来的,因此双音词的衍生属于一种词汇化(lexicalization/morphologization)现象。
汉语中有些时间连接成分就是短语词化的结果。比如“当即”、“于是”都是由介宾短语词化而来的,“然后”、“之后”则是由一个代词和时间词组成的复合结构进一步词化的结果。
2.4 同义复用
时间连接成分的同义复用,从上古开始出现,到中古大量产生,再到近古的渐至衰落,似乎只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一道闪光的痕迹。然而现代汉语中仍有一些时间连接成分是因同义复用凝固而成、并一直保留到今天的,比如“即便”、“立刻”、“随即”等。同义复用的构成基本上包括以下两种:
两个副词同义复用——乃遂(遁遂)、遂乃、遂便、因遂、焉乃、焉始、即便、仍便、遂便、登即、便即、便乃、辄便、随即、俄顷、立刻、旋即、……
一副一连同义复用——因而、寻而、少则、俄而、而后、继而、已而、……
2.5 …邻词粘合
邻词粘合是指表面形式相邻的两个词经过演变逐渐凝固、粘合成一个词。一方面处于同一句法层次的邻词粘合表现为短语词化(见上文的2-3),另一方面处于不同层次的邻词粘合表现为跨层组合,比如“而后”、“终于”等。
“而后”产生于先秦时期,是由表承接的连词“而”和时间副词“后”粘合而成的。按照董秀芳的说法。“而后”是一个由跨层结构词汇化而来的词,即“而”和“后”最初不在同一句法层次上,经过跨层粘合以后“而”的意义消失,最后才成为一个时间副词,表示“以后”、“然后”义。例如:
(4)先号眺而后笑。(《易经·同人卦》)
(5),其妻为大夫而卒,而后其夫不为大夫,而衬于其妻,则不易牲。(《礼记·丧服小记》)
例(4)中“而”和“后”还是处于不同句法层次的两个词,而例(5)中“而后”则已经粘合成一个词了。
“终于”大约产生于宋代,也是一个由跨层结构词汇化而来的词。“终”本为动词,表示“终结”义,“于”是一个介词,与其后的名词性成分组成介宾结构共同作“终”的补语, “终”和“于”不在同一句法层次上。以后“于”又连接谓词性宾语,促使“于”的位置开始提升,意义逐渐消失,最后与“终”粘合而成一个副词。下面的例(6)~例(9)就是“终于”大致的一个演变历程。
(6)数起于一,终于十。(《史记·周本纪》)
(7)靖为政类如此。初虽如碎密,终于百姓便之,有馥遗风。(《三国志·魏志》)
(8)见疑强大,怀不自安,事穷势迫,卒谋叛逆,终于灭亡。(《汉书·韩彭英卢吴传賛》)
(9)少间只见得下面许多罗罗嘈嘈,自家自无个本领,自无个头脑了,后去更不知得那个直是是,那个直是非,都恁地鹘鹘突突,终于亦不足以成物。(《朱子语类》卷124)
至例(8)“终”和“于”还是两个词,而至例(9)“终于”确已成词了。董秀芳认为:“跨层结构形成的双音词大多是虚词,其内部形式很难加以分析。而且组成成分语义脱落的现象比较多,这与虚词的词汇意义比较空灵的特性正相适应。”“这一类词的形成完全是由于两个单位在线性次序上的紧密相连。在语句的理解过程中,两个邻近的单位如果被聚合为一个组块而加以感知,二者之间原有的分界就可能被取消,造成结构的重新分析。”
2.6 附加粘合
附加粘合是指一个词在使用过程中,由于句法或表达的需要而附加了一个词缀,逐渐粘合而成一个词。时间连接成分中有很多是附加粘合而成的。比如:
附加结构助词“~者”、“~之”:昔者、曩者、向者、乡者、日者、往者、顷者、顷之、久之、……
附加语气助词“~乎”、“~焉”:於是乎、於是焉、少焉、……
附加名词词头“有~”:有顷、有间、……
附加副词词尾“~然”、“~以”、“~尔”、“~来”:俄然、立然、初然、卒然、终然、辄以、遂以、卒以、终以、竞以、俄尔、后来、元(原)来、本来、……
另外,像“间”、“时”、“顷”这都是典型的时间标志词,常常作为后附成分构成新词,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它们也是历经了一个虚化的过程的。由这些时间标志词构成的时间连接成分不占少数,如“少间”、“顷间”、“选间”、“立间”、“初间”、“霎间”、“昔时”、“即时”、“则时”、“登时”、“少时”、“立时”、“片时”、“少顷”、“俄顷”,等等。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语文新课程资源网 【本文责编:思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