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陈虹]中西童话中成长母题表现差异及原因探析
  作者:陈虹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5-01 | 点击数:21568
 


  摘要:成长是童话的基本母题之一,中西方童话中对成长母题的表现上表现出较大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成长目标不同:童话中为儿童预设的可供模仿的理想人物形象存在着个性和品格上的差异;成长途径的不同:西方童话中的成长方式偏重于“站出”,而中国童话中的成长途径则偏重于“融入”。这是缘于中西方社会在意识形态、文化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对影响我国童话成长母题书写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有利于我国新时期的童话创作,从而为我国儿童的心灵与个性成长提供更为健康丰富的养料。
  关键词:中西童话; 成长; 人格; 教化
  中图分类号:I207.8 文献标志码:A

  
  人类历史精神的一致性决定了文学母题前后发展的因沿关系,然而线性的轨迹并不能彻底统辖全部的文学发展特征。因为“虽然每一个民族都必然存在于共同的人类整体中,作为需要的共同人类本质生活维系着各民族生存一致性。但由于民族自身的历史演绎和环境制约,又使得每一个确定的民族创造着各自独特的文明发展道路,具体到文学这一种个性极强的文化范畴来说,各民族的现实母题兴趣(包括母题选择和母题表现),一般来说总呈现着不平衡的发展轨迹。”[1]在一切文学种类中,童话更接近于本民族原始的文化气质,更忠实地负载着种族文化的“集体无意识”——一种经长期历史积淀而形成的历史文化心理,并通过“上下两代人的精神对话”这样一种文化传递功能,使民族文化深处的精魂得以长存。由于中西方社会在意识形态、文化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童话中对成长母题的表现上也表现出较大的差异。具体表现在成长目标即童话主人公性格塑造以及成长途径的差异上,本文试图对此略作分析并对其原因作一些探悉,从而为当代的童话创作提供参考,为我国儿童的心灵与个性成长提供更为健康丰富的养料。
  
  一、中西童话成长母题表现差异
  
  首先,童话对成长母题的表现差异体现在童话中为儿童所设置的成长目标存在差别。成长作为童年与成年之间的一个过程,如果说成长的主体是儿童,对准的目标却是成人。而童话作为“成人愿望的书写”,“在其本源意义上是属于民族、属于人类的,最早是成人为了自己的需要而创造的。”[2]其中人物形象所具有的鲜明的人格特征更是突出地体现了社会的主导文化、价值观念及道德规范对个体社会化的要求。因而,我们从童话中成长者的形象或者说即将达成的形象中读出的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成人社会对儿童未来的愿望和设计。
  西南师范大学的杨健、郭成曾选择了24篇著名的西方童话与中国神话,采用人格形容词评定法,对其中人物的人格特征进行对比研究,得出如下结论:
  西方经典童话和中国著名神话中人物的人格特征既有一致性也有差异性。一致性表现为都赞美“善良无私、机智勇敢、纯真诚朴、正直勤劳”等人格品质,对人格因素中的“善”的关注超过了对“美”的重视和对“真”的追求。差异性表现为:西方童话中更多宣扬“善良、天真、纯洁、诚实、追求自由”等本性,中国神话则更强调“坚强勇敢、聪明机智、不畏艰险、坚毅不拔”的特质;西方童话中的人物的人格特征鲜明,价值取向明显,社会化的一致性程度较高,表现出对善与美的追求,同情弱小,歌颂勇敢真诚,讽刺愚蠢虚伪,鞭笞自私贪婪。这种鲜明的人物个性通过直观生动的人物形象表达出来,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与理解能力,有利于培养儿童的是非观、善恶观、真伪观、道德观甚至人生观,但也有远离现实、过于理想的一面。中国神话中人物的人格特征则较为内隐、理性,其价值取向不外露,人物的人格特征具有矛盾和冲突,如对嫦娥的同情中掺与褒贬,夸父的执著近于愚鲁,哪吒的顽皮也过于顽劣。但这些人物的人格特征更接近于现实,更有利于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理性思维的发展。[3]
  以上比较虽是在西方童话与中国神话中进行,但由于童话与神话之间有着特殊的渊源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童话本质与神话、世说实为一体”[4],因而此结论对我们认识中西童话中的主要人物的人格特征亦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可以看出:东西方经典童话(神话)中的人物形象在理想人格特质方面各有所偏重,即使是情节相近的同一类型民间童话,主人公的人格特征也会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例如“灰姑娘”故事类型在世界上有很多版本,世界公认的最早的完整灰姑娘故事出现在我国(九世纪的唐代)段成式编撰的《〈酉阳杂俎〉选编卷一——支诺皋记》中,这个名为《叶限》的民间故事情节与今天盛传的的灰姑娘故事精确相符,但有几点值得关注:①女孩除美丽,善淘金外,具有的技能特征是“惠、善淘金。”(其惠表现在养鱼、哭鱼、得鱼骨为宝物,穿美衣参加洞节不动声色,试鞋时穿美衣,可以说乖巧、较有心计);②男主人公陀汗王,文中对其权势加以特意的说明,性格特点是好奇、任性、喜功、贪心好色;③女孩得到的帮助是多少有因有果,命运的改观也有自己有意争取的成份。而欧洲版的《灰姑娘》在人物形象塑造上则侧重于灰姑娘善良、温顺、单纯、有教养;王子的痴心,聪明,他和灰姑娘有纯真的爱情,作品透露出的价值取向非常鲜明,歌颂善良美德,推崇向往爱情,相信美德会有美好的结果。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语文新课程资源网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张平]基于模因理论的隐喻
下一条: ·[郑土有]中日民间目连故事及目连文化比较
   相关链接
·[周巍]民间故事母题的融合与迁移·[邢乐萌]温峤娶妇:“老夫少妻”母题的生成与故事改编规则
·[王尧]民间故事的情节链:三个隐喻·[谭昭]民间故事非核心母题的叙事逻辑与特点
·[孙正国 韩冰雪]“解难题”:中国“命运之子”母题的诗学结构·[石子萱]高塔上的长发新娘
·[刘韵鸥]明代戏曲与宝卷中“女转男身”母题的交融与演变·[刘悦康馨]数字媒介时代神话传统的审美实践
·[胡港]咬文嚼字,以至覆亡:书呆子掉文型民间故事研究·[赵元征]跨文化视角下的中西艺术交流与互动
·[杨丽嘉]颠覆:杰克·齐普斯童话理论的批判之维·[王尧]度量故事:情节类型、情节基干与核心序列
·[孙敏]母题共享与话语耦合:日本英雄祖先故事的信仰图景·[吕慧敏 彭尔爱]中西合璧、古今辉映
·[陈泳超]吕蒂的童话文体研究解析·张多:《神话观的民俗实践——稻作哈尼人神话世界的民族志》
·[周巍]古代传说向都市传说的演进路径·[罗瑛]汉文化影响下景颇族史诗中的观念与母题分析
·[林安宁]中国环北部湾傩书的口头艺术特点及对中原傩文化的融通·[海力波]黄帝铸鼎飞升故事三神器母题与欧亚草原青铜文明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