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 语境研究的发展方向
本文对近十年来国内语境本体研究的进展进行了综述, 笔者认为,近年来语境研究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有进展,更为可贵的是,对语境的本体研究取得了认识论和方法论方面的突破。当然,所有这些都只是阶段性成果,对语境的认识还远不是彻底的。语境并不是一个只要一伸手就能拿过来的东西,主要还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建构。我们要从封闭的、静态的、分类学的、外在的、事先给定的、以语言为中心的、与语言相对分离和对立的语境观向着开放的、动态的、交互的、内化的、生成的、与语言互嵌的和交错的语境观转变[17]。这就是一个以何种方式建构语境的问题。不过,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个别甚至片面的研究与认识,是对一个问题进行系统全面认识的基础和前提,是科学由自然王国走向必然王国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仇鑫奕. 语境研究的变化和发展[J]. 修辞学习, 1999(3):5.
[2]吴剑锋. 语境概念需要不断超越兼评《现代汉语实用语境学》[J]. 修辞学习, 2006(2):43.
[3]徐小芳. 浅议语境概念的泛化[J].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6(5):108.
[4]王希杰. 论语言的环境[J].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6(1):61-62.
[5]王建华. 关于语境的定义和性质[J]. 浙江社会科学, 2002(2):190.
[6]刘晓峰. 语境研究的哲学思考[J].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5,18(2):71-74.
[7]吴佳娜,吴太平. 语境:一种科学阐释的尝试[J].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39(2):125.
[8]韩彩英. 语境本质论[J].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04,26(5):47.
[9]Verschueren J.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 London: Arnold, 1999.
[10]Mey J L. Pragmatics: an introduction[M]. Oxford: Basil Blackwell, 1993.
[11]殷杰,韩彩英. 视域与路径:语境结构研究方法论[J].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2005,22(5):39.
[12]陈进,曾道明. 语境构成浅论[J]. 山东外语教学, 2000(2):2-3.
[13]王建华. 关于语境的构成与分类[J]. 语言文字应用, 2002(3):6-8.
[14]何兆熊. 新编语用学概要[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15]彭利元. 语境的共时系统分析[J]. 西南政法大学学报, 2005,7(1):112-113.
[16]杨自俭. 语篇和语境《衔接与连贯理论的发展及应用》序[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3,26(2):1-4.
[17]许力生. 语言研究的跨文化视野[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5.
[18]Brown G, Yule G. Discourse analysis[M].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3:40.
[19]陈治安, 文旭. 试论语境的特征与功能[J]. 外国语, 1997(4):22-26.
[20]陈进. 语境的本质及其特征[J]. 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1999,7(3):20.
[21]张莉,红伟. 论语境[J].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23(3):49.
[22]王建华. 论语境的功能及实现[J]. 修辞学习, 2003(2):1-4.
[23]郭贵春. 论语境[J]. 哲学研究, 1997(4):46-51.
[24]韩彩英. 关于语境问题的哲学解读[J].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2004,21(3):65-69.
[25]吕公礼,关志坤. 跨学科视域中的统一语境论[J]. 外语学刊, 2005(2):1-9.
(原载《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注释请参见纸媒原刊)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语文新课程资源网 【本文责编:思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