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左洪涛]今文《诗经》之《齐诗》传授考
  作者:左洪涛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5-01 | 点击数:17813
 

  
  (八)受王莽重视的第五代传人师丹与师氏学传人——班伯、班固
  据《汉书·后苍传》载,(匡)衡授琅邪师丹。下面对师丹及其再传弟子作进一步考察。《汉书·师丹传》载:“师丹字仲公,琅邪东武人也。治《诗》,事匡衡……成帝末年,立定陶王为皇太子,以丹为太子太傅。哀帝即位,为左将军,赐爵关内侯,食邑,领尚书事,遂代王莽为大司马,封高乐侯。”师丹虽然没有主动和王莽联系,因“平帝即位,新都侯王莽白太皇太后发掘傅太后、丁太后冢,夺其玺绶,更以民葬之,定陶隳废共皇庙。诸造议泠褒、段犹等皆徙合浦,复免高昌侯宏为庶人。征丹诣公车,赐爵关内侯,食故邑……月余薨,谥日节侯。子业嗣,王莽败乃绝”。师丹受封前曾依礼抗傅太后、丁太后僭越礼制,其本意并不想讨好结交王莽和王政君,但客观上却起到了维护王莽一门尊贵的作用,故师丹在王莽时期颇受重视,也促进了《齐诗》的发展。笔者发现很多经学专著没有提到师丹的弟子及再传。然朱彝尊《经义考》云:“匡衡弟子:大司空琅邪师丹公仲,高密太傅琅邪伏理舴君,詹事颍川满昌君都,侍中光禄大夫扶风班伯。”指出班伯习《齐诗》。从离西汉更近的《汉书》和其他文献来看,班伯确习《齐诗》,但班伯不是匡衡的弟子,而是师丹的传人。《汉书·叙传上》云:“(班)伯少受《诗》于师丹……”故陈乔枞遗说考把班伯列入师丹门下。王著列匡衡弟子三人:匡伯、师丹、满昌。但当时无“匡伯”其人,可见《经义考》和王著的“匡伯”说是有问题的。
  笔者在考察中还发现,因班伯是班固的从祖,班固传家学,他也应是习《齐诗》的。《后汉书·班彪传附子固传》载:“固字孟坚。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及长,遂博贯载籍,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既然“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其习家学《齐诗》当亦属必然。最为有力的证据,是陈乔枞《三家诗遗说考》的记载:“齐诗有翼匡师伏之学,班固之从祖伯,少受诗于师丹,诵说有法,故班固世传家学。”王先谦在《诗三家义集疏·序例》中转引了陈乔枞的这段议论,并对陈的说法给予了肯定。从陈乔枞、王先谦的论证来看,《汉书》多用齐诗,可证班固亦习齐诗。洪湛侯《诗经学史》也认为班伯传班固《齐诗》,因为这是其家学。
  王承略认为:“三家《诗》的地位在西汉并没有高低之别。这一长达二百年的学术平衡,随着王莽政权的建立而被打破。治《齐诗》者选择了与王莽政权的合作,使本派臻于极盛,但由此成为东汉王朝重建以后的弃儿。”笔者同意王先生的主要观点,但认为《齐诗》在东汉重建后,不是像“弃儿”很快被抛弃,而是逐渐衰落。至于班固在《汉书》中很少提到他和班伯是师门传人的原因,笔者认为,东汉建立后,因师氏学和前代王莽朝联系较多,多谈这点在政治上对班家不利。另外,班固祖父得罪了王莽,“班氏不显莽朝,亦不罹咎”,已与王莽划清界限。故他在《汉书》中不愿提到。从《汉书·艺文志》对三家诗“咸非其本义,与不得已,鲁最为近之”的评价来看,班固不再守家传之学,而这是《齐诗》开始走下坡路的一个标志。
  
  (九)见证《齐诗》由盛至衰的经学世家——第五代传人伏理与伏氏学传人
  《齐诗》传授系统中有争议的,就是伏氏学有无再传弟子、有哪些人的问题。从《汉书·后苍传》可知,匡衡授伏理等,由是《齐诗》有伏氏学,但未列其弟子姓名。刘著、孙著的传授表主要是依据以上记载,也没列出伏理的弟子,王著以“匡伯”替代伏理,前已析其误。伏理开创了东汉时《齐诗》有名的伏氏学,应有传人。范著、焦著各列1人;朱彝尊《经义考》列4人,“治齐诗……大司徒不其侯琅邪伏湛惠公,光禄勋伏黯稚文,司空三老伏恭叔齐,侍中屯骑校尉伏无忌”;万斯同《儒林宗派》列东汉具有师承关系的5人:伏湛、伏黯、伏恭、伏晨、伏无忌;毕著列4人。以上文献都只有人名表而无考证,难以分清他们的传授关系,下面来进一步考察。
  1 世传《齐诗》的伏理、伏湛、伏晨、伏无忌一派。《后汉书·伏湛传》记载详细:“伏湛字惠公,琅邪东武人也。九世祖胜,字子贱,所谓济南伏生者也。湛高祖父孺,武帝时,客授东武,因家焉。父理,为当世名儒,以《诗》授成帝,为高密太傅,别自名学。湛性孝友,少传父业,教授数百人。成帝时,以父任为博士弟子……光武即位,知湛名儒旧臣,欲令干任内职,征拜尚书,使典定旧制。时大司徒邓禹西征关中,帝以湛才任宰相,拜为司直,行大司徒事。”伏湛把《齐诗》等传给后人,世代为高官:“(伏湛)二子:隆、翕。翕嗣爵,卒,子光嗣。光卒,子晨嗣。晨谦敬博爱,好学尤笃,以女孙为顺帝贵人,奉朝请,位特进。卒,子无忌嗣,亦传家学,博物多识,顺帝时,为侍中、屯骑校尉。永和元年,诏无忌与议郎黄景校定中书《五经》、诸子百家、艺术。元嘉中,桓帝复诏无忌与黄景、崔寔等共撰《汉记》。又自采集古今,删著事要,号曰《伏侯注》……初,自伏生已后,世传经学,清静无竟,故东州号为‘伏不斗’。”
  首先,从家族史看,伏理以授《齐诗》出名,其子伏湛所传“父业”当为《齐诗》,何况他“以父任为博士弟子”。其后人颇有名者如伏晨,“晨谦敬博爱,好学尤笃”;伏无忌学术最显,“亦传家学,博物多识”,在恒帝时写成《伏侯注》,可见伏晨、伏无忌是《齐诗》传授者。其次,从文献看,万斯同《儒林宗派》、陈乔枞遗说考也把伏黯、伏湛、伏隆、伏恭、伏晨、伏无忌列入伏氏学弟子,其中伏黯、伏恭属伏氏学的另一个支派(下面还要谈到)。该派仅有的专著《伏侯注》不完全是《齐诗》学著作,伏无忌所传家学的特点是“博物多识”,东汉中后期伏氏学逐渐发生了变化,刘跃进在谈到伏氏学的兴衰时也认为“伏氏家族开始由经学转向史学”。传《齐诗》最盛的伏氏家族尚且如此,《齐诗》在东汉逐渐衰亡则实属必然了。
  2 有专著授徒的伏黯、伏恭一派。伏氏学从伏理的子辈开始,分为两个支派,除了伏湛、伏晨这一支外,另一支是伏黯、伏恭,这一派传人著有《齐诗》专著,有自己的特点,惜已不可考。伏恭被立为博士,王国维专著也作了考证。《后汉书·儒林传下·伏恭传》载:“伏恭字叔齐,琅邪东武人,司徒湛之兄子也。湛弟黯,字稚文,以明《齐诗》,改定章旬,作《解说》九篇,位至光禄勋,无子,以恭为后。恭性孝,事所继母甚谨,少传黯学,以任为郎。”伏恭也很有作为,“敦修学校,教授不辍,由是北州多伏氏学。永平二年,代梁松为太仆。四年,帝临辟雍,于行礼中拜恭为司空,儒者以为荣。初,父黯章句繁多,恭乃省减浮辞,定为二十万言。”“湛弟黯”,伏黯是伏湛弟,伏恭本来是“湛之兄子也”,可见他们都是伏理的后人。
  伏黯、伏恭不仅习《齐诗》,而且都有重要著作,特别是伏恭,因“父黯章句繁多,恭乃省减浮辞,定为二十万言”。当时很多今文经流派传到东汉都有“章句繁多”的问题,释经一句往往数万言,极大地束缚了《齐诗》等经学的传授。这种风气应对伏黯一派有一定影响。伏恭省减浮言虚词而成简明读本,以利于门徒接受。他对《齐诗》有进一步的发展。另一方面,伏湛“教授数百人”的盛况已不再出现,《齐诗》在不断衰落。总之,正如当时民谣所云,“遗子黄金满籝,不如一经”,伏氏是经学世家,从伏理以授《齐诗》成名、授予成帝并开创伏氏学之后,伏氏家族就以传《齐诗》而世居高位。伏湛与伏隆又是东汉王朝的开国功臣,亦深受宠信,政治上的优势又促进了伏家对《齐诗》的传授。伏家在东汉地位一直很显赫,也使得《齐诗》保持了一定的发展,尽管以伏氏学为主的《齐诗》同时在逐渐走向衰落。
  以上是笔者对《齐诗》主要在西汉、王莽朝的传授关系所作的考察。东汉及曹魏时期的传授较难辨清,原因主要有二:其一,除伏氏家族外,师丹和满昌师徒与王莽政权靠得太近,重建以后的东汉王朝对《齐诗》不重视,满昌和师丹这两派也就后继乏人。《毛诗》在东汉被为官学,习《诗经》者主要学其他三家,习《齐诗》的人越来越少。其二,《后汉书》作者范晔是南朝宋人,其著《后汉书》在陈寿《三国志》之后,帝都数次迁徙,典籍散亡。范哗只能说明学者所习何书,至于师承传授则难以详明。东汉主要有任末(《后汉书。任末传》卷七九)、景鸾(《后汉书·景鸾传》卷七九)习《齐诗》,限于篇幅,本文不再引证。由于上面的原因,本文主要在西汉、王莽朝对《齐诗》的传授作出力求符合史实的考察。
 

(原载《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注释和图表请参见纸媒原刊)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语文新课程资源网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瞿明安]论象征的基本特征
下一条: ·[张平]基于模因理论的隐喻
   相关链接
·[董乃斌]《诗经》史诗的叙事特征和类型·[卢梦雅]《诗经》中的时间——葛兰言的节日与历法研究
·[张万民]《诗经》早期书写与口头传播·[柯马丁]《诗经》的早期形态问题
·[张节末]《诗经》程式化叙事刍议·[赵沛霖]《诗经》史诗古今研究大势
·[刘冬颖]《诗经》中的情人节——上巳节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