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会议通知:“日常生活及其超越——民俗学/民间文学的对象与伦理关切”学术研讨会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俗生活世界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俗生活世界

[张跃 刘娴贤]论怒族传统民居的文化意义
  作者:张跃 刘娴贤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5-01 | 点击数:18787
 

  
  四、怒族传统民居对环境的适应
  
  建筑是人与自然、人与大地之间一种“文化”对话的方式。(注:参见王振复:《大地上的“宇宙”——中国建筑文化理念》,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页。)建筑的第一文化本质是实用,其次还具备自然性和复合性的特点。建筑与民族所处的文化生态环境总是连在一起,是各种文化的综合表现,反映出民族生产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社会心理的需要。
  1.自然地理环境。自然环境对传统建筑产生的影响主要因素是气候环境和地形地貌。怒江地区处于青藏高原东南部低纬度高原,是印度洋暖流和西藏高原冷空气的结合部,属亚热带山地季风气候。气候特征呈现出典型的“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从河谷到山巅海拔高差3000—4000米,垂直温差大于水平温差,立体气候特点突出。降雨量十分丰富,每年有春、秋两个雨季,贡山年平均降雨量为1667毫米,福贡为1390 毫米,泸水为1185 毫米;在2—4月间,怒江北部月平均降雨量为578 毫米 ,占全年总降雨量的41.6%,不仅空气湿度大,而且经常形成洪涝灾害。(注:参见陶天麟:《怒族文化史》,第18页。)因此,建筑的重点在于防潮、通风、避雨,防寒的意义并不很突出。从地形地貌看,怒江州属于喜马拉雅山地区的察隅—腾冲皱褶系,怒江主断裂和澜沧江主断裂由北向南贯穿全境,两侧还有派生的纵横小断裂,地质情况非常复杂,褶皱强烈,岩石破裂;山高谷深,地势险峻;土层薄、粘性差,裸岩分布广泛。怒族多集中分布于江边的台地或坡地上,环境的限制使人们在建筑木头房子时必须在地上打桩,以分散房屋的承受力量,防止因地质原因造成的房屋倒塌。木头建筑既是怒族人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因地制宜建造自己家园的结果,也形成了怒族传统民居建筑顺应天成、融和自然而又极具生态价值的风格特征。
  2.传统文化环境。传统民居是人们在充分吸收了本地区文化渊源、风土人情等一系列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礼数后,浓缩和创造出来的物质文化的形象载体。“天人合一”的生态观让建筑总是与环境连在一起。《宅经》曰:“宅者,人之本,人因宅而立,宅因人得存。人宅相扶,感通天地。”建筑成为人的“第二躯体”,人的本质、智慧、情感和理想都凝淀于其中。(注:参见王振复:《大地上的“宇宙”——中国建筑文化理念》,第1页。)怒江峡谷大山的阻隔,激流的封锁,闭塞了峡谷与外界交往的途径。长期以来的封闭独处,自给自足的生产生活方式,形成了怒族人安贫乐道的居住心理。
  作为怒族民族传统文化延续载体的木头房子,在建盖时需要上百根木料,单备料就需要很长时间,还需要付出许多劳动力。现代的石棉瓦空心砖的房屋虽然简洁,但背离了怒族的传统,在怒族人的民族心理中,这是房主贫困、懒惰的表现。笔者在查腊村看到,一家人因房子被烧,从山腰搬到了山脚地势平坦的地方,政府资助建盖了三间石棉瓦顶空心砖的平房。这三间新房不仅与整个村寨的房屋风格极不协调,而且在许多村民看来,与他们的民族传统、习惯格格不入。他家新房建好后,几乎没有村民前去祝贺。
  3.经济环境。历史上怒族社会经济发展缓慢,虽然主要从事农业生产,但耕作技术粗放。“没有历法,生产不讲节令,桃花开时犁地,鸟叫时播种……粮食产量极低,一般只有种子的二十多倍,少的仅有四、五倍”。(注:《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云南省编辑委员会编:《怒族社会历史调查》,云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6页。)土地的贫瘠,生存条件的艰苦,使怒族人需要集中太多的精力为生计而终日劳作,刀耕火种、轮歇耕作是最基本的生产方式。20世纪50年代,“怒族人的生活十分贫困简陋,在经济条件稍好的普乐乡,全乡896人,全年粮食产量400石(每石=700斤),人均4.4斗,因此绝大部分人整年喝玉米稀饭,能经常吃到干粮的人很少。男女衣着皆破烂不堪,绝大多数人家没有被盖,晚上全家人都躺在火塘边过夜”。(注:《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云南省编辑委员会编:《怒族社会历史调查》,第13页。)由于生计的艰难,人们也就没有更多的精力和兴趣去注意建筑的造型、布局、色彩、装饰等方面,房屋的实用性才是最主要的。
  4.资源环境。怒江地区森林资源丰富,用栗树覆盖的屋顶,木材本身有凹型槽,雨水可以顺流而下,具有“瓦片”的功能;怒江所特有的可以切割的页岩,使用寿命非常长,一两代人都不需更换。从建筑技术看,怒刀是建筑的主要工具,因而影响了技术的发挥。直到近几十年来,汉式建筑工具和技术的传入,怒族的建筑中才开始使用抬梁、穿斗、井干、人字木屋架、密梁平顶等建筑式样。经济条件、自然条件的限制,使怒族人必须就地取材,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类型。
  5.宗教文化环境。在民族建筑中,宗教的影响力是全方位和强制性的。一个多世纪前,西方的传教士来到怒江地区,在村寨内传播他们的信仰。而靠近藏区的地理条件,使这里也较多地受到藏传佛教的影响。基督教、天主教、藏传佛教和怒族的民间信仰在这里并存共生,外来宗教的本土化使民居建筑也融合了宗教的因素,建房习俗也因此发生变异。信仰基督教和天主教的,建房程序就没有民间信仰的复杂,选地时不用占卜,也不需要择日建房,建房过程中也没有念鬼的活动。(注:查腊村赵某某和匹河乡李某某讲述。)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语文新课程资源网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石硕]隐藏的神性:藏彝走廊中的碉楼
下一条: ·[宫哲兵 宫步坦]中国南方女性的奇风异俗及成因新探
   相关链接
·[杨李贝贝]从《贡山县怒族民间故事集》出版看民族文化的抢救与保护·[王二杰]连云港传统民居建筑装饰中民俗意蕴
·[丁木乃]彝族坨坨肉食俗及其社会文化意义·抗疫背景下,凸显端午民俗特殊文化意义
·[陈金文]壮族民间山水传说的生态文化意义·[刘薇]怒族神歌中的历史记忆与文化传承
·中美学者对话“中国多民族口头传统的文化意义”·[周园]近现代多重语境下的怒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王宪昭]论布洛陀神话的基本母题及文化意义·[黎敏]从《孟姜女》传说的演变看其传承的内在动力
·[靳志华]人类学视野下物的文化意义表达·[唐海宏 蒲向明]藏彝走廊“青蛙娶妻”型故事的情节生成和文化意义
·[李长莉]洋布衣在晚清的流行及社会文化意义·中国神话学的文化意义
·《平遥古城传统民居保护修缮及环境治理管理导则》发布·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成立传统民居保护专家委员会的通知
·[张勃]先有“二月二”,后有“龙抬头”·[张勃]介子推传说的演变及其文化意义
·[江南]保留一片“活着”的文化记忆·[金磊]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保护的倡议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