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房屋结构与社会关系
丕且莫村彝族的土掌房分为楼上和楼下两层,楼上住人和储存粮食,楼下做饭和圈养牲畜。这种情况与彝族其他地区的土掌房结构有些不一样。在新平县老厂、新化、平甸等乡镇的尼苏人中,楼上用于堆放谷物、杂物和接待客人,楼下则是家庭成员居住和做饭的地方,大牲畜和猪鸡等圈在屋外。丕且莫村的彝族人主要住在楼上,长辈们睡在正房左边,子女的卧室是在耳房或者光线较好的地方,儿子的洞房通常在正房右边。火塘旁边有客床。
关于人畜混居的情况,这里需要特别说明一下。对于山区的彝族人来说,耕牛是十分重要的,人与耕牛的关系,实质上是人与动物及自然的关系,这是一种平等的关系。对于人与耕牛同住的情况,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把牲畜圈在住处之下,可吸引蚊虫叮咬牲畜,而人们在住房内做饭,则使房屋充满烟气,也可防止蚊虫飞人;另一种认为,人与牲畜同住,是很不卫生的,牲畜的粪便以及与牲畜有关的各种疾病会使人的健康受到损害,而且疾病还会加重村民的负担,因此,人畜必须分开,实际上,所有的扶贫工作都以此为中心展开的。
房屋的居住模式反映出彝族人的家庭和社会结构。在传统的观念中,家庭成员的卧室是固定的,村子里的人都知道成年人住在哪里,年轻人(或者晚辈)住在哪里。如果一个家庭分家了,通常是小儿子住原来的房子,父母与小儿子同住,大儿子则重新建房子。
三、扶贫工作与土掌房的拆迁
(一)丕且莫村的贫困与扶贫工作
丕且莫村是云南省最为贫困的28个行政村之一,贫困成了丕且莫的象征。不论是政府官员还是学者,来到丕且莫村之后,都会赞叹这里的彝族文化保存得好,但同时也为这里的贫穷而感到震惊。人们都在为丕且莫村想办法,希望他们既能保持民族文化,又能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走上富裕的道路。
造成丕且莫村贫困的原因有三个:首先,是自然条件恶劣,生产生活条件差。高寒山区的特殊气候使这里既不能种烤烟,又不能种甘蔗,能够种植水稻的田地都在较远的河谷地区,种植相同数量的粮食需要付出更多的劳动。其次,是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受教育机会少,农民素质低,观念陈旧。再次,是土地贫瘠,人多地少,人地矛盾突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灌溉只能靠雨水,而且又没有非农支柱产业。长期以来,村民一直是“吃粮靠返销,穿衣花钱靠救济”,人均年产粮不足300公斤,人均年纯收入只有310元。要解决丕且莫村的贫困问题,不是一蹴而就的事。
更为严重的是,由于贫困,外村的女子都不愿意嫁到这里,致使该村已超过30岁的未婚男子比比皆是。村中卫生条件较差也是贫困的因素之一。疾病会加重村民的负担,无力负担医疗费的村民会因为疾病变得更加贫困。村民的教育水平也十分有限,很多孩子无法继续上学或者进入高一级的学校。所有这些,都是当地政府极为关心的问题。费孝通曾指出:“一个站在贫困边缘上的村庄对谁都没有好处。”
丕且莫村的扶贫问题,有关方面已讨论过多次,政府官员和学者也都提出过各种建议,总结起来有下列几种:
首先,将全村搬迁到扬武镇的河谷地带。这一建议得到村民的支持,但由于政府无法为村民在平坝地区提供足够的耕地和宅基地,因此无法实现。
其次,根据丕且莫村的实际情况,发展山区优势产业,逐步脱贫。丕且莫村地处高山地区,这里的火腿在全县都很有名,很多商人都到扬武选购丕且莫火腿。鲁奎山上还有很多城市人喜欢吃的蕨菜,将蕨菜采回来晒干,即可出售。另外,这里的紫洋芋在市场上也很紧俏,每公斤售价可达10元。目前,扬武烟盒舞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正计划推出以“鲁奎鲁克”为名的土特产品,如果市场推销成功,就可以加大收购量,使很多村民增加收入。
再次,加大在教育和卫生上的投入,也有助于改善丕且莫村的贫困面貌。卫生的改善包括改造土掌房,以及解决人畜饮水问题,教育的投人则要使在读的初中生和高中生普遍受益。
总之,必须采取多种多样的扶贫方式,改善当地基础设施,发展文化事业,强化科学技术培训和法律法规的普及教育,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在扶贫工作中,土掌房的改造还涉及文化保护的问题。作为彝族古老建筑的代表,丕且莫村的土掌房保留了彝族房屋冬暖夏凉的特点,但同时也显得低矮、黑暗,而且人畜混居,家户相连。这些都使村民的生活相当不卫生,也不方便。另外,一旦一个家庭的土掌房发生火灾,灾难就会遍及全村。因此,土掌房的改造成了扶贫工作的重要内容。但对于土掌房的改造,却有着不同的看法,通常有以下两种意见:一种是村民的意见,另一种是地方政府和外界的意见。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民族研究》2008年第3期 【本文责编:思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