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俗生活世界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俗生活世界

[李永祥]现代化对彝族土掌房的冲击
  作者:李永祥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5-01 | 点击数:18326
 


  【摘要】本文探讨的是云南丕且莫村彝族土掌房的变迁过程及其理论意义。土掌房在现代化发展和文化变迁的过程中正在走向消失,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如现代化的冲击、政府的扶贫计划、建筑材料的减少等,其中又以政府政策和现代化的冲击影响最大。国家政策是和现代化密切联系的,当地政府认为,要改变农民落后的观念,就要灌输现代化的观念。文化保护工作应与政府的各项规划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政府政策的制定者、执行者与学者和村民的合作是文化保护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彝族 土掌房 现代化 扶贫 文化保护

  
  一、云南彝族土掌房问题的提出
  
  2007年1月至8月,笔者在云南省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扬武镇丕且莫村进行了长时间的田野调查,主要关注的是彝族土掌房在现代化过程中的变迁问题。
  云南南部的彝族尼苏人居住在高山峡谷中,他们对于自然环境的理解、适应和依赖都反映在其建筑形式上。彝族村子常常选择建在山梁上。寨子的位置一旦被确定下来,人们就会选择一片树林作为村子的保护神,此即“神林”。神林通常位于村子上方,村子下方则被开成田地。人们靠山而居,就地选择木料、土料和石料建房屋。尼苏人用土砌墙,用土盖房顶,这种别具特色的房屋被当地称为“土掌房”。如同西双版纳傣族的干栏式建筑、大理白族的三坊一照壁、丽江纳西族的木楞房和迪庆藏族的平顶雕式建筑一样,土掌房被认为是云南最具特色的五种少数民族房屋建筑之一,在少数民族建筑史上有一定的地位。
  然而,土掌房在现代化发展和文化变迁过程中正在走向消失,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如现代化的冲击、政府的扶贫计划、建筑材料的减少等。其中,以现代化进程对传统建筑的影响最大。在滇南民族地区,人们都希望住水泥平顶房,平顶房被视为富裕的象征,成了人们追求的目标。在这种情况下,人类学家所倡导的文化保护又在多大程度上能影响到他们的行为呢?土掌房的消失还与政府政策有密切的联系。在云南,一些地区的少数民族建筑被改建,边境地区的草房被改建成一种被认为是干净、理想的新型建筑,扶贫工作中很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住房改造。此外,土掌房的消失还有其自身的原因,如建筑土掌房需用很多木材,而国家对木材砍伐有严格的限制。土掌房在质量上不是很好,过一段时间就会出现问题。这些情况使农民不得不考虑建筑水泥平顶房,这一点在经济状况较好的地区尤为明显。
  社会是不断发展的,文化也处在不断变迁的过程中,少数民族建筑当然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但问题是,土掌房的这种变化是以文化消失为标志的,而且来势迅猛,这就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深思。本文以丕且莫村为例,拟对土掌房的变迁与政府扶贫和现代化进程之间的关系进行讨论,认为民族文化的变迁和消失与政府的政策导向、发展规划、扶贫计划和现代化有密切的联系。文化保护不能仅仅是学者的单纯倡导,而应与政府的各项规划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政府公共政策的制定者、执行者与学者和村民应当就此进行密切的合作,这是文化保护工作的关键所在,尽管这一点很难做到。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民族研究》2008年第3期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秦莹]“跳菜”:从村寨走向舞台和市场
下一条: ·[石硕]隐藏的神性:藏彝走廊中的碉楼
   相关链接
·[王祖悦]20 世纪初民间文学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万水清 胡燕]基于中国式现代化乡村茶馆发展路径选择
·[覃鹏]凉山彝族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马晓飞]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传统舞蹈的当代文化价值探析
·[柳玥]峨山彝族火把节仪式中的性别分工及性别关系·[刘婧]仪式感与在场:七夕作为传统节庆的现代化重构
·[高忠严]村落自治实践现代化转型的内在逻辑与实现路径·[额尔毕黑 刘桂英]鄂尔多斯婚礼现代化转型与民间传统舞台艺术融合研究
·[丁涛]西南少数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研究·[张丽婷 于俪婧 刘明明]非遗语境下博山陶瓷传统技艺本土性的现代化转型研究
·[张筠]中国式现代化的民俗学主动:传承、实践与现代性·[甲巴拉则]“谷册乌”:凉山彝族民间故事中“为支格阿鲁报仇”文化逻辑考释
·[王晨阳]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黄龙光]祖先的鼓舞:彝族花鼓舞的身体叙事与历史记忆
·[丁木乃]彝族坨坨肉食俗及其社会文化意义·[张译匀]龙木耳村彝族石头传说调查手记
·[巴莫曲布嫫]十年行走,不忘初心──《中国彝族传统服饰图典》小引·[朱熹晨]功能主义视阈下的彝族阿细祭火节
·[丁木乃]新冠肺炎疫情下凉山彝族禁食“野味”的生态伦理思考·[张亚辉 庄柳] 从乡土工业到园艺改革:论费孝通关于乡村振兴路径的探索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