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俗生活世界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俗生活世界

[秦莹]“跳菜”:从村寨走向舞台和市场
  作者:秦莹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5-01 | 点击数:14364
 

 
  二、跳菜礼仪近20年之嬗变
  
  以上所谈的是传统的“村寨实地跳菜”,它扎根于彝族的日常生活,是彝家重大生活事件中不可或缺的飨宴之礼,是生活艺术化和艺术生活化的典型表现。20世纪90年代初,跳菜活动开始参与政府组织的文艺汇演,由此登上都市舞台,从而有了一种全新的表现形式——“舞台表演跳菜”。屡获殊荣的舞台表演跳菜充分发挥了其宣传认识功能,不仅让外界了解了南涧彝族独特的飨宴礼仪,而且在市场经济的利益驱动下步入商海,获得了以赢利为主要目的的表现形式——“商业展演跳菜”。
  
  (一)舞台表演跳菜蔬
  在南涧人的记忆中,20世纪90年代以前,跳菜只有“吾多哈”这一种村寨实地跳菜形式。长期以来,散存于南涧彝族各村寨的实地跳菜一直处于自发传承的状态,若不是发掘整理民族民间歌舞的文化自觉行为和参加大理“三月街”少数民族音乐舞蹈比赛的契机,也许时至今日,跳菜依然只见于村寨之中。正是政府行为这一“外力”,把实地跳菜从村寨推到城市,推上舞台,获得了舞台表演的新形式。
  舞台表演跳菜的缘起可以说是偶然中有必然。“偶然”是指把实地跳菜当作文艺汇演舞蹈创作素材纯属一念之想,“必然”是指改革开放后遇到了繁荣民族民间艺术的良好外部环境,才使作为南涧彝族地方性文化资源的实地跳菜登上了都市舞台并屡获殊荣,树立起南涧对外宣传的典型形象。
  1982年,文化部、国家民委、中国舞蹈家协会联合发文,要编辑出版《全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这项工作属于国家第一次组织的全国性艺术类重点课题,云南省也组织了相应的班子和专职人员,负责《舞蹈集成》(云南卷)的调查与编辑工作。在普查工作中,有人提出南涧彝族的跳菜是否属于舞蹈的问题。“当时大家还不太清楚南涧的捧盘(即跳菜——笔者)算不算舞蹈。因为它更多地是属于一种民俗仪式,靠近艺术一点就叫宴乐;如果客观一点来讲,就是一种宴饮民俗活动。讨论后决定:凡是具有一定舞蹈性质的东西,都把它收集起来。”这样,跳菜才被收入《舞蹈集成》。
  1991年,大理州以法律的形式将具有悠久历史的“三月街”确定为“三月街民族节”。为庆祝这个节日,各县开始积极准备节目。南涧县曾因1986年创编“打歌”舞蹈获得国家大赛一等奖,要在此基础上有新的突破难度非常大,“因为从80年代以后,民族歌舞一下子热起来,从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似乎民间的东西已经挖掘完了,没有了,山穷水尽了。专家、学者、编导和研究民族文化的人都认为民族文化就是那么一些,各个角落都刨过了,文字也都记录下来了,没有新的东西了。”正当困惑之际,州文化局领导转念点拨道:“你们就搞‘跳菜’!”这一另辟蹊径的想法成了后来舞台表演跳菜的发端。
  南涧编导受命以跳菜为题材创作舞蹈节目之后,出于对历史的尊重以及一片虔诚之心,亲自到各村寨去采风,从记录跳菜的整个仪式过程一直到采访民间70~80岁的老人,尽量掌握第一手资料。回到县里后,他们认真分析了村寨实地跳菜舞台化表演的利弊,认识到必须着力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歌舞乐问题,二是节奏问题。从舞蹈表演的要求看,村寨里民间的、原始的、处于生活状态的跳菜,歌舞乐是分离的,跳菜的只负责跳,吹唢呐的只负责吹,各自相对独立,因此它的舞台性不强。从情绪表达的要求看,豪迈的激情需要快节奏来烘托,但实地跳菜的节奏却相对缓慢,至少需要10多分钟,而舞台上的表演时间只有短短的四五分钟。很明显,实地跳菜的节奏不符合舞台表演的要求。以上两个问题如果不解决,就不能成功地把实地跳菜搬上舞台,而要解决这两个问题,就必须打破实地跳菜歌舞乐分离和节奏缓慢的常规,进行大胆的创新。
  编导们遵循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创作规律,对村寨实地跳菜进行了大胆的创新:沿用了村寨实地跳菜必备的托盘和红烧肉(即红惠)做道具,把打歌中的芦笙和唱腔移植进来,加快了村寨实地跳菜的节奏,将哀牢山系跳菜的舞步和无量山系打歌的舞步揉捏在一起,创作出歌舞乐一体的表现彝族粗犷豪放性格特征的新式跳菜。以托盘、羊披、光头、大耳环等四个典型要素为身体媒介的舞台表演跳菜,不仅突出了南涧彝族独特的生活习俗,而且突出了跳菜所具有的饮食与艺术相结合的特点。
  从南涧各彝族村寨抽调的80名农民组成的广场跳菜方队首次在“三月街民族节”推出,就取得轰动的效应。后因常规舞台表演的要求,跳菜舞蹈精简为18人,并参加了省级和国家级的一系列演出和比赛,屡获殊荣,逐步扩大了舞台表演跳菜的知名度,也让成千上万的人认识了南涧彝族的飨宴之礼。
  舞台表演跳菜是专为艺术表演而创作的舞蹈,与村寨实地跳菜相比,更强调艺术的观赏性而非生活的实用性。如果说村寨实地跳菜是“跳”为“菜”服务,那么,舞台表演跳菜就是“菜”为“跳”服务,二者的目的和侧重有较大的区别。舞台表演跳菜以其豪放的阳刚之气展现了南涧彝族热爱生活的精神风貌,作品不仅得到了文艺界授予的各种奖项,而且赢得了观众热烈的掌声。自跳菜在舞台上屡获殊荣后,政府也给予了高度的重视,每有较大的文艺演出或对外接待活动,都少不了将跳菜作为南涧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项目呈现给观众或宾客。随着时日的渐增,跳菜逐渐成了南涧的一种典型形象。只要一提起南涧,人们就会想到跳菜;只要一提起跳菜,人们就会想到南涧。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民族研究》2008年第4期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杨秀]黔西陇戛寨长角苗人生育习俗调查
下一条: ·[李永祥]现代化对彝族土掌房的冲击
   相关链接
·[覃鹏]凉山彝族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柳玥]峨山彝族火把节仪式中的性别分工及性别关系
·[丁涛]西南少数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研究·[王雨铭]城镇化进程中豫北乡村社会集市文化研究
·[甲巴拉则]“谷册乌”:凉山彝族民间故事中“为支格阿鲁报仇”文化逻辑考释·[黄龙光]祖先的鼓舞:彝族花鼓舞的身体叙事与历史记忆
·[文鸿]基于“四层一体”的庙会文化传承机制分析·[丁木乃]彝族坨坨肉食俗及其社会文化意义
·[张译匀]龙木耳村彝族石头传说调查手记·[巴莫曲布嫫]十年行走,不忘初心──《中国彝族传统服饰图典》小引
·[朱熹晨]功能主义视阈下的彝族阿细祭火节·[丁木乃]新冠肺炎疫情下凉山彝族禁食“野味”的生态伦理思考
·[熊威] 从“认奘不认坟”到“认奘又认坟”:德昂族丧葬文化变迁研究·[郑宇 胡梦蝶]云南苗族山岳文化变迁与生计方式演变
·[王菊]由史俗到经述: 彝族毕摩经籍中的“狸猫换太子”故事·[王蔚]浅议彝族“灰姑娘型”故事母题特征
·[唐钱华]主位、错位与归位:乡村文化振兴中政府移风易俗角色的新思考·[李娜]美丽乡村视野下临汾魏村文化变迁的思考
·[柯雨昕]旅游背景下村庄文化变迁·[贾国立]红河彝族尼苏人叫魂仪式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