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书评文萃

首页民俗学文库书评文萃

[何明修]革命的节庆,节庆的革命
——Mona Ozouf对于集体行动研究的启示
  作者:何明修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4-28 | 点击数:10818
 


      1.

      对于社会学家而言,法国大革命并不是一个陌生的主题。历史社会学的大师Barrington Moore, Charles Tilly, Theda Skocpol等人都曾处理过这一段历史,他们所开创的分析方式为了后来的集体行动研究奠定了基础。粗略地来说,这些研究所提出来的历史社会学问题如下:在何种社会条件下,革命行动会产生?革命的成功与失败又是受制于何种条件?革命所带来的社会变迁又是如何?这些问题占据了社会学的研究核心,也是目前学者对于社会运动的当前社会运动的提问重点,追根究底,“结构—行动者”是其最重要的问提问最能张题设定(problematic)。马克思的著名显这个问题设定的内容:为何人类创造历史,但是却不是其选定的条件下进行?因此,这个问题设定要求研究者进行因果分析,在客观的结构条件与主观的行动者介入之间找寻线索,解释集体行动的起源、发展与结果。

      在此,我们并不否认这样的提问是十分重要的,也是符合古典社会学的研究旨趣。然而,除了“结构—行动者”的问题设定以外,仍是有许多的议题可以在集体行动研究中探讨。在此,“文化—行动者”就是一个可以提问的面向,在此我们所关心的问题包括:观念、意识、思想的力量如何形塑了集体行动的展现?透过集体行动,人类又如何创造出新的文化形式?而集体行动者的努力又是如何地改造了社会的文化景观?在本文中,我们将要探讨Mona Ozouf的《节庆与法国大革命》1(以下简称MO)文化史的经典研究,来探讨社会运动文化分析的可能性。

      2.

      在法国大革命的史学研究传统中,马克思主义发挥了十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Albert Soboul, Jean Jaurès, Georges Lefebvre等人的作品。在此,马克思主义是指一种重视经济结构对于政治权力影响的研究方式,其核心的概念就是阶级。研究者探讨基于不同经济利益的布尔乔亚、都市工人、贵族地主、农民等阶级如何在这个革命舞台上进行政治斗争,而革命行动的结果又是如何视阶级联盟与冲突而转变。然而,自从七○年代以后,新一波的史学家开始重视革命与文化的关系,而不再只是从事单面向的阶级分析。Fran?ois Furet就是一个典型代表,他抨击马克主义的分析,将法国大革命简化成为布尔乔亚与封建贵族之间的对抗。事实上,阶级分析无法解释真正的革命起源与后续演变,因为贵族地主从来不是一个统一的社会行动者,同样地,反封建贵族的布尔乔亚主张并不是在革命之前就存在的,而是随著革命的激进化才出现的。Furet将阶级分析放在次要的地位,并且要求将文化研究重新放入革命的研究议程之中。对于他而言,法国大革命的本质即是“现实权力与象徵表现的辩证”,或者说,“革命就是一种权力的集体共享象徵影像(a collectively shared symbolic image of power)”2。

      因此,Furet所代表的新一代的史学家要求将文化分析放在更重要的位置,他们拒绝了粗糙了的经济/政治、下层结构/上层结构的划分,而将文化或是意识型态视为派生的、次要的或是被动的。革命作为一种极致化的集体行动,固然是以权力为核心的冲突事件,但是文化领域的斗争并不是附属于权力斗争的逻辑之下。政治对抗并不只是利用文化象徵作来为精神的武器,文化象徵本身就是一种充满对抗的场域。Lynn Hunt就如此指出,“法国大革命对于经济发展与政治稳定的贡献很少”,其真正的成就是在于“制度化一种焕然一新的政治文化”,也就是包括了“民族重生的语言、平等与博爱的姿势、共和主义的仪式”等新文化3。

      其次,“结构—行动者”问题意识所重视的在于两者之间的相互依赖:行动者的介入扭转了结构再生产的长期趋势,然而结构本身也为起初行动设下了必然的起点与限制。同样地,在“文化—行动者”的探讨中,我们也是重视其两者的相互作用:文化是起源于人类有意识的行动,但是文化领域也有其自身的逻辑,从而驱使行动者采取某种的行动。文化即是关于行动者的意识、观念、甚至是整个生活世界,但是主观的东西并不代表它就是随意的,而缺乏现实性的基础。革命作为一种集体行动者的介入,自然是要与旧文化采取对抗,并且建立一套新的语言与观念。但是文化并不是具有百分之百的可塑性,任由当事者随意安排而听其使唤。因此,如果说某场革命因为种种的结构抗拒而宣告失败,那么我们应该也可以在文化的领域上找到相似的抵抗。

      简而言之,新的文化史学者试图对抗马克主义的化约论,反对革命史简化成为阶级斗争的逻辑。Mona Ozouf的革命节庆研究即是这种新文化史的代表作,试图将以往被忽略的文化要素重新纳入集体行动的分析中。接下来,我们就来说明Ozouf的观点。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文化研究月报》2004第11期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李公明]吃,就是……权力与自由
下一条: ·[陈金文]一坛香醇的陈年老酒
   相关链接
·[郑雅婷]歌唱革命:东北书店出版物中的革命动员民歌研究·[赵靓]数智三月街:大理街子的平台时空与新兴民俗
·[张隽波]民间抗战历书的视觉形象表达与政治话语建构·[张栋]屈原故里端午节庆仪式当代转化研究
·[王瑶]培田春耕节:历史文化名村的奇魅化展演·[王婧依]由安井真奈美的生育研究观现代生育民俗学构建
·[米思璇]革命故事讲解员的表演与实践·[刘雯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少数民族节庆的文化实践
·[刘婧]仪式感与在场:七夕作为传统节庆的现代化重构·[李国太]革命文艺的“生成”:川陕苏区红色歌谣创编机制研究
·[程安霞]景观化:旅游场域中传统节庆空间生产的现代转向·[杨雨点]语言、行为、物象:湖南新晃“孝梅节”节庆的多元民俗叙事与文化认同
·[杨涛]礼俗互动:地方民众何以融入地方节庆文化建构·[高忠严]巷道:理解中国村落的重要分析单位
·[祝鹏程]发明一种新文体:近代革命传说的生产·[李悦]中国的节庆习俗与民族时令戏
·[康丽]民俗学家的想象力与民俗学学科的生命力·[孙笑非]新式家具下乡:改革开放以来乡村家庭生活的变奏与空间秩序重构
·[周星]关注世事变迁、追问“生活革命”的民俗学·[毛巧晖]民间传说、革命记忆与历史叙事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