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个人都有关于吃的经验,但只有一部分人会有兴趣专门研究吃;而在这部分人中间,绝大多数是烹调师、营养师和美食家,很少有人文历史学者。但是,只有这些学者才能告诉我们人类的吃与其自身历史和现状的最丰富、最复杂的关系,只有考古学、人类学、历史学、民族学、文化研究等学科的联手,我们才能尽量全面地、真正地了解人类“吃”的真相。
在澳大利亚最北端的北领地,我曾经领略过当代土著人的“吃”。在北领地卡卡度国家公园的管理员迈勒斯的带领下,我们去考察罗兰基地区的岩画与生态环境。在丛林中,迈勒斯指给我们看一种生长在灌木上的紫黑色小果实,说那是土著人的食物。我大胆地品尝了一下,那只有指尖那么大的果子略带点酸甜。
后来在澳大利亚中部爱丽斯泉附近的沙漠丛林中,我看到一位土著大娘把一条蜥蜴扔进火堆,过了一会把那被烟火熏黑、变得硬邦邦的蜥蜴扒拉出来撕开,张嘴就吃。这情景与我们在农村当知青时在田边烧烤田鸡、青蛙来吃几乎一样。除了袋鼠、鸟类、蜥蜴之外,过去澳大利亚土著人主要的食物是昆虫和植物。一位土著大伯采了几粒黄色小果实让我品尝,吃了之后感到又麻又辣,舌头好像有点发胀。实际上,今天土著的“吃”已经不再依赖野果和蜥蜴,看着她们坐在大树下的草地上娴熟地用餐刀在面包上涂果酱、冲咖啡,深感“吃”真的是人类社会与文化进化中的一项重要指标。
剑桥大学考古系教授马丁·琼斯的《宴飨的故事》(陈雪香译,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3月)是关于人类吃的食物考古学专著,书中运用了大量考古发掘和历史文献研究的成果,分析和描述了从旧石器时代到今天网络时代人类如何获得、制作和分享食物的历史图景。分享食物的重要性最早在远古史研究中被学者们注意到。哈佛大学格林·艾萨克1978年在《科学美国人》杂志上发表文章,宣布他的食物分享假说,认为塑造人类行为的动因主要是协作地获取和分享食物。“采取食物分享有利于发展语言、社会互助和智慧”,因此,“营地是社会生活的中心,人们在此分享食物”。古人类学家理查德·利基认为 “食物分享假说是在那些用以解释是什么力量使得早期人类走上通向现代人之途的学说中最可信的”;另一位古人类学家理查德·波茨也认为:“家庭基地、食物分享假说综合了人类行为和社会生活如此多的方面——互惠体系、交换、亲属关系、生计、劳动分工和语言,它对人类学家来说是重要的。”(参见理查德·利基《人类的起源》,吴汝康等译,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年10月)马丁在他这本《宴飨》的“自序”中更是指出:“今后,世界史前史将不只是围绕宏伟的纪念碑、宫殿和神庙展开的叙述,而且还会包括不同社群分享食物的各种方式。”马丁的研究不仅是有关史前的食物分享,而且延续到今天由食物宴飨所连接的地球村时代。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东方早报 2009-4-19 2:44:19 【本文责编:思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