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俗生活世界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俗生活世界

[杨秀]黔西陇戛寨长角苗人生育习俗调查
  作者:杨秀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4-27 | 点击数:14794
 

 

[摘要]本文是在对黔西陇戛长角苗人生育习俗调查的基础上写就的调查报告。报告先对长角苗人传承至今的生育习俗做了分别描述,然后探讨他们是如何通过起名、叫魂和庆生等一系列仪式,实现了新生儿及其父母身份的生成。这些身份是他们在家族谱系绵延和社会关系往来中所需要的。
[关键词] 陇戛;长角苗;生育习俗;身份的生成
[中图分类号] K8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7214(2006)05-0082-06 

 
2005年8月和2006年2、3月间,我在黔西陇戛寨进行了为期两个多月的田野调查,长角苗① 人的生育习俗是我关注的内容之一。本文根据这两次调查所获的部分资料,主要探讨长角苗人的生育习俗与相关家庭成员新身份的生成之间的关系。
长角苗人久居深山,很少与外界往来;加之族群小且力量弱等原因,也很少被外人关注。他们没有自己通行的文字,关于这支苗族的起源、生活概况、习俗及其流变等内容,早期的相关文献中都不见有专门记载,只是在近几年刊行的方志和个人著作中才程度不同地涉及一些内容,多以现状为主。目前,我查阅到的书面文献主要有《中国贵州六枝梭戛② 生态博物馆资料汇编》(中国贵州六枝梭戛生态博物馆,1997)、《六枝特区志》(六枝地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2002)和《梭嘎③苗人文化研究——一个独特的苗人社区文化》(吴秋林、伍新明,2002)等。这些资料为我先期的田野调查和后期写作都提供了必要的背景知识和参照,《梭嘎苗人文化研究——一个独特的苗人社区文化》一书还涉及了部分长角苗人的生育习俗内容,但因与本文关注的角度不同等原因,该书并未对生育习俗做详细完整的介绍。
我在田野调查中,采用个人访谈法,主要采访主持过或参与过仪式的当事人及知情人,在现场做了笔记、录音和拍照,获得了比较多的田野资料。本文将参照上述文献资料和田野调查资料,在描述长角苗人生育习俗的基础上,对其中所体现的“身份的生成”意蕴等文化内涵予以分析。
 
一、陇戛寨的历史地理等基本概况
 
长角苗现有4000多人,主要聚居在黔西12个村寨中,另有少数与他族杂居。在与周围其他族群的比较中,长角苗人的经济能力和生活水平一直处于劣势。他们实行严格的族内婚制,人生仪礼等许多民俗事象也都在族内进行,基本上形成了一个“对内活跃,对外封闭”的稳定群体,其独特的民族文化也因之得以保存延续。1995年,中挪两国政府以这12个长角苗聚居村为载体,合作建立中国第一座生态博物馆,即中国贵州六枝梭戛生态博物馆,旨在保护、弘扬长角苗人创造并承袭的文化遗产,加强国际间生态博物馆学的研究与合作。该馆于1998年建成,坐落在陇戛寨。
陇戛寨在12寨中位置偏西,有公路与外界相连。(中国贵州六枝梭戛生态博物馆,1997:43,114)现有550多人,是12寨中人口较多的寨子。这里海拔在1500米以上,(六枝地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2002:77)地势崎岖,属于典型的“地无三尺平”的贵州地貌。位于喀斯特地形区内,这种地质构造不利于雨水的存储,少量的地表水仅能供人畜日常饮用。在每年长达四五个月的枯水期,陇戛人时常要去外村背水回来用。全村耕地较少且贫瘠,人均不到9分地,以种植玉米和马铃薯为主,基本上属于只耕不灌的旱作生产方式。粮食产量很低,他们长年务农营生,所产的粮食仍不够吃,要靠政府扶助等。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人均年收入也只有70元钱左右。近10余年以来,景况才有所好转。博物馆的修建和对外开放,给陇戛人提供了务工和向外来人兜售蜡染、刺绣等物件的机会,尤其是政府对陇戛旧居改造与新村筹建等项的投资扶持,更是其他村寨所没有的;另一方面,出外打工的人也逐年增多。这些政策优惠和其他非农业收入迅速改善了陇戛人的生活状况;大量外地人的闯入和越来越多打工人员的外出,开阔了长角苗人的眼界,他们的一些传统习俗随之发生变化,也带动了部分生育习俗的变迁。从调查看,生育习俗的变迁主要表现在物质层面,其中信仰成分较浓的习俗依旧被传承着。
 
二、陇戛长角苗人生育习俗概述
 
由调查得知,只是最近四五年以来,长角苗人才逐步放弃了在铺有稻草的地上生孩子的习俗,“升级”到床上;有的人家甚至将产妇送到新建的村卫生室,由具有专业接生证的医士负责接生。这是当地生育习俗方面一个显见的大变化。本文侧重关注生育习俗中新生儿降生以后的一系列传统仪式,现从如下几个方面分别描述之。
(一)家族内的起名、叫魂习俗
这里的起名通常有两个指向或者说程序:如果头生孩子,要先给父母起“老名”,然后才给孩子起小名;如果是次生及以后的孩子,可以根据父亲的老名直接给孩子起个小名。
起名仪式是在孩子出生后的第三天进行。晚饭前,要请本家族内的男性长辈老人来,一起商量着先给孩子的父亲起个老名,然后再依这个老名给孩子起个小名。长角苗人在起老名习俗中,有着妻从夫名的固定的传统称谓模式,只要父亲的老名确定了,母亲的老名也就随之出来了。父亲的老名和孩子的小名也具有父子联名的特点。他们的老名和小名用的都是苗语。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学苑出版社网站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陈映婕]乡村巫婆与地方崇拜的重构
下一条: ·[秦莹]“跳菜”:从村寨走向舞台和市场
   相关链接
·[胡佩佩]从生育习俗中看农村女性身体的建构·[方李莉]艺术田野工作方法中的文化思考
·[黄德烈]满族与鄂伦春族生育习俗之比较·[杨秀]黔西长角苗节日文化变迁的两个案例*
·生育习俗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