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专著题录

首页民俗学文库专著题录

[日]小长谷有纪 [中]色音 主编:《地理环境与民俗文化遗产》
  作者:[日]小长谷有纪 [中]色音 主编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3-26 | 点击数:9941
 

 

书摘


作为历史产物的环境(代序)

一、开发和保护

      关于“资源”一词常有“资源开发”、“资源管理”、“资源保护”和“资源安全”等。人类通过劳动使蕴藏于地下的各种自然资源,达到可利用的目的时称作“资源开发”。
      最近在“资源”一词里又添加了“环境”的概念,也就是所谓的“环境开发”、“环境管理”、“环境保护”和“环境安全”等。
      原先“保护、安全”等词语指的是什么呢?如果查阅词典会看到“保护、保持、保全”等同义词。保护、保持、保全的主体理所当然是人,也就是说所谓保护、保全是指人类插手的事或者与人类有关的事。与此相对立的是完全与人类无关的大自然的状态,人类从未触动过的原始状态。
      但是最近一提起地球环境问题,就会发现“保护自然”一词被用于两个不同的意思范畴。一个是为了强调比“过度保护”一词意思更为明显的场合,也就是指用于人类通过行动保护自然的场合,相当于上述的“保护、保全”的意思范畴。另一个是指人类要“保持”或者要“保护”人类完全未触动过的大自然原始状态。这是一种自相矛盾的概念使用方法。
      保护自然环境,恢复自然原始状态或者保持自然原生态等主张的动机之一是缘于世界自然遗产保护指标。无论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只要被指定为世界遗产地区,就在很大程度上禁止开发。而且不仅限于此,很多时候会有恢复人类从未触动过的原始状态的主张,在这里消除野生动物的玻坏是另一码事。原因是主张人类毫不作用于大自然,保持自然的原始状态。
      人有这种意图时就把相关地区围起来,让人们无法进入或者很多时候限制人的进入。这是人的一种主动干预,正如同保护和开发一样,是人类对自然的能动作用。也就说无论是开发还是保护,都是根据人的意图而进行的,在某种意义上“开发”和“保护”几乎没有什么差别。问题不在于意图是什么,而在于结果是什么。

      ……


文摘

中国的自然环境与人口分布研究

王静爱 毛佳 白媛

  (中国1.北京师范大学区域地理研究实验室;2.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3.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分社理科编辑部)

  【摘要】人口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研究历来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交叉的民俗地理学研究的关键问题。本文首先分析了中国建国以来的人口密度分布,即东西人口密度迥然不同,存在着一条重要的人口分界线,即爱辉一腾冲线,这条线主要受地势、地貌、温度、降水等自然条件制约。其次分析了中国人口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主要表现为:距海越远人口密度越稀疏,且递减迅速;温暖湿润地区人口多,寒冷干燥地区人口少;平原地区人口稠密,山区与高原人口稀少;极端自然环境地区人口密度增加快速。形成的人地相互作用的区域分异,是民俗地理格局的重要科学依据。最后依据灾害系统理论,采用反映人口承灾体的人口密度和反映水旱灾害强度的频数,建立二者的对应关系,编制了水旱风险等级分布地图。研究表明:中国水旱综合灾害高风险区域主要分布在人口稠密的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及四川盆地。随着人口快速增长,承灾体脆弱性加大,致灾因子危险性增大,水旱灾害的整体风险水平在逐步增大。本研究可以为区域人口综合灾害风险管理和减灾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也可以为民俗地理格局的形成和民俗灾害风险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CFN辑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北京鲁迅博物馆 编:《苦雨斋文丛:周作人卷》
下一条: ·陈连山:《话说端午》
   相关链接
·[张兴宇]乡村振兴与民俗文化遗产资源利用·[周跃群]保护与发展的权衡:民俗文化遗产化视野下的动物伦理反思
·[蒋帅]从地理环境看传说发生:以鲁中南盗泉传说为例·[黄晔]民俗学视域下古代长江流域风情的多重展示
·讲座║ 次仁央宗:分析地理环境对藏族饮食文化的影响——以西藏自治区的藏族为例·[徐美洁]拿什么来填地域差别的“坑”
·[任洪昌]地理环境对妈祖信仰产生及传播的影响研究·[乌丙安]民俗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文化修复与维护
·[乌丙安]民俗文化遗产亟待修复与维护·济南民俗文化遗产保护年度十大杰出人物评出
·[郭家骥]地理环境与民族关系·[司徒尚纪 许桂灵]地理环境催生岭南文化
·[黄德烈]满族与鄂伦春族生育习俗之比较·[万建中]中国饮食文化的生成机制
·[叶春生]活化民俗遗产 使其永保于民间·[周超]日本法律对“民俗文化遗产”的保护
·[色音]多元视角下的自然环境与民俗保护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