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岁时——传统中国民众的时间生活》,萧放著,中华书局2002年3月出版。
英国人类学家利奇说:“其实我们是通过创造社会生活的间隔来创造时间的”。民俗学者萧放在《岁时——传统中国民众的时间生活》这部新著中为这句名言做的注脚是,“岁时就是中国人创造的时间分隔的独特方式,岁时观念体现了传统中国人对时间的特殊体验。”(见作者另一篇论文《岁时——传统中国人的时间体验》)。这里所谓的“特殊体验”其实就是指在特殊的地理环境、生产生活方式等各种因素影响下,中国人民所特有的对“时间”的感官与理性认识,以及其中暗含的与社会文化生活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同步”的变迁脉络。这部著作系统论述了从上古直至汉魏时期岁时观念的萌发与传承变化;论述了在不同的时代,人们对于时间产生了怎样的不同体验;以及社会生活和思想的变迁如何影响了人们的岁时节俗观念,从而使其呈现了何种形式面貌与文化特征。
本书共分为“溯源篇”和“鸟瞰篇”两个部分。“溯源篇”中主要进行历时研究,以纵向的时间顺序为坐标,探讨了汉魏以前岁时节俗观念的发展变化。作者以“岁时观念”一“管”,“窥”民众生活之“豹”,切入点深刻而富有创见,大处着眼小处落笔,其所勾勒的民众时间观念变迁的轮廓,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称做是社会文化思想变迁的轮廓。
根据作者的观点,基本上可以简单总结出如下的线索:
上古————————————————————————————————————汉魏
名目:时令 节庆
观念:顺应、服从天时 从人们需求角度出发
心态:严肃的宗教观念 节日祭祀、民俗节庆
效能:对上天的崇拜-祈求风调雨顺 对祖先的敬仰-保佑日常生活的顺利
社会意义:天子表率、社会成员参与 以家族为核心、家庭成员参与
这只是笔者为了说明方便,对原著进行大量简化的结果,挂一漏万,旨在简明扼要地归纳著作中于详尽论述中所蕴涵的主要思路。实际上,在上古向汉魏转变过程中,也经历了春秋战国阶段的过渡,在这一阶段已经产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但没有最终确立新的岁时观念,所以作者对此没有详尽论述。书中概括“上古岁时观念的文化特征”时,总结为这样三个核心纲要:“岁时的自然性质”、“岁时的原始宗教性质”、“岁时的政治性质”。而在概括“汉魏民众岁时观念的传承与变化”时,围绕着“岁时仍从属于自然时序”、“岁时信仰中的世俗性质增强”、“岁时的政治性质转向社会规范”三个论点进行详细阐发,这也是把握民众岁时观念发展变化的要点。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家,生产方式决定了日常生活与自然天时的密切关系。限于原始初民对外界的认识水平,人们对气候与农时的关系格外关注,并由此形成了最初的季节与时令,民众的生活节奏由自然的时序来决定。因为生存能力低下和生存环境的恶劣,造成了最初的时间感受和认知都有着浓重的宗教政治色彩,当然具体的时期和地域也部分地存在着各种差异。春秋战国以后,与历史的进步、社会形态的更迭相呼应,岁时观念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即“以天道自然崇拜为信仰核心的时间观念开始向祖灵崇拜的方向转变”(p34)。在继承了农业社会的生活传统和思想遗产的基础上,岁时观念逐渐获得了新的人文特征,岁时体系从这时开始逐步完成。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湖北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 【本文责编:思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