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平行学科

首页民俗学文库平行学科

[方李莉]走向田野的艺术人类学研究
——艺术人类学研究的方法与视角
  作者:方李莉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4-23 | 点击数:33159
 
人类学的观点认为,要了解原始艺术就必须了解作品的种族背景和每件作品特殊的社会文化功能。而艺术家则只是将其作为艺术看待,根本不考虑它的来源;就像看待任何别的艺术品那样去看它,只去理解作为内在整体结果的那种形式上的和谐与张力。人类学家们指责艺术家无视这些人工制品所赖以存在的科学的、事实的基础,认为形式特征是一种“从属的吸引”,并非艺术家有意为之的东西;它只不过是西方唯美主义者主观地感觉到的东西罢了。这些西方唯美主义者随心所欲地将自己认定的审美因素强加给原始艺术品,只因为他们不具备社会学、人类学的知识。艺术家们则抱怨人类学家缺少将这些物品作为真正的艺术品来研究的这根弦。
人类学家们由于有大量实地考察的资料,所以他们对原始艺术的判断有一定的准确性和科学性,但毕加索等人那种最初的反应,也并非完全是无的放矢。他们在原始艺术中所感到的那种直接性和强有力的呈现,任何新获得的社会学知识都无法将之改变。
因此,就像简·布洛克所说的:“答案就是:只有兼擅这两个领域的学者才有可能正确理解和欣赏非欧洲的部落艺术。”(简·布洛克,1991:248-249)而擅长这两个领域的学者就是艺术人类学的学者。在艺术人类学家的眼里,人们借助于神话、象征和仪式之类的东西来探索他们与世界、其他生物以及自我存在的联系。而这种探索的手段,不是科学的,而是艺术的。艺术也是人类认知世界的一个重要手段。它没有科学的那种可见性和准确性,但它充满想象力的直觉所特有的统观性、整体性,却是科学所不能代替的。象征人类学代表吉尔兹,提出人类学家应把人的行为看做是象征行为,不要把社会看成一部结构复杂的机器,而应把它看成是一场解说人生和世界的戏剧。(王铭铭,1997:102)其实从科学的角度来认知社会,就容易将其看成是一部结构复杂的机器,而从艺术的角度来认知社会,就会把它看成是一场解说人生和世界的戏剧。这是两种不同的认知角度,在工具理性已经渗透在当今社会的各个层面的今天,从艺术的角度来认知社会,也是一种多样性的认知方法。而且艺术作为人类文化的潜意识部分,要不断地用精神分析法将其唤起。童年的回忆,潜意识部分的表达往往能够治疗现代社会心理疾病。而这正是需要未来艺术学研究所要关注的领域,也将是艺术人类学能够发挥其潜力的地方。
60年代以后,人类学出现的象征人类学、解释人类学、认知人类学、符号人类学、感觉人类学等,都与艺术人类学有着某种亲缘关系,其研究的角度和对象有许多相同之处,只是解释的角度有所不同,都有许多可以相互借鉴、相互启发的地方。从这些新兴起的人类学的各种流派中我们似乎可以感觉到,人类学的研究已从其文化结构、文化功能等研究的层面进入到了文化精神领域的深处,包括一些潜藏的文化心理领域。而这些研究正是艺术人类学将要涉及的方面,其研究成果不仅将拓展艺术学的研究领域,也将拓展人类学的研究领域,其将是架在艺术学和人类学之间的一座桥梁。
 
六、艺术人类学研究所面临的挑战
 
人类社会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似乎一切都带上了“世纪转折”的色彩,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把我们的视野转向世界。通过看别的文化来理解与重估自己的文化,对于实现和平的世纪转折是十分重要的。也许,正是在这一点上,人类学具有它的真正价值。(王铭铭,1996)同时也是在这一点上,人类学正在面临新的挑战。这一挑战就是:在21世纪的世界,“全球化”等概念所标定的那些技术、经济、社会、文化等因素的跨界冲击会不会造成文化边界的消失?如果文化的边界日益变得模糊,那么,自称“文化科学”,以田野研究为基础的人类学又将走向何方? 
传统人类学的“田野”大多是偏远的,相对封闭的,静止的,有着明确的文化边界的小型社会区域。人类学家们将这样的区域当成是他们工作的实验室,他们像科学家一样,在实验研究初期就以一种新的方法来描述其研究成果,即通过详细的描述来使读者身临其境,“实际见证”他们的实验工作(Shapin,1984:481)。在实验室工作的人,是熟练掌握专业技能的人,只要他们遵从学科风格的正规传统,他们的报告就会有说服力。对于实验科学的实践而言,其发现只有经得起反复验证才是可信的,没有什么结果会因实验时间和地点的改变而不能反复验证。但是人类学所研究的现象具有情境的特殊性和历史的偶然性,因而许多的部分是不能重复验证的。这本身就让人对人类学当初提出的科学性产生怀疑,但现在连当初传统人类学家们所面对的封闭的、静止的实验室也不存在了。也就是前面所说的,“全球化”等概念所标定的那些技术、经济、社会、文化等因素的跨界冲击正在造成文化边界的消失,任何文化区域都是开放的、流动的。大多数社会与文化都在跨越明确的文化边界,而这种跨地区的特色成为了人类学所要面对的新的“田野”的特色。
90年代以来,中国大规模的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对乡村传统文化的观念构成了冲击,在新的形势下,跨国交流和视听媒体促使其发生转型。乡村的背景知识正在迅速地变异和解构,同时,这些乡村传统的背景知识,在旅游开发和文化产业开发的影响下,正在成为一种可以挖掘和利用的人文资源。原本隐含在日常生活、人生礼仪、节日庆典、宗教仪式中的民间艺术,突然从各种复杂的关系网络中被剥离出来,成为表演性的歌舞,成为旅游点出售的工艺美术品,成为大城市古玩市场的热销品,成为参加世界巡回展的民间艺术品。一时间人们原本以为会消失的民间艺术品,反而出现了复兴和发展的势头。
笔者2002年曾到陕西省关中一带考察。当地凤翔县的六营村,以泥塑的制作而闻名于全国。这些泥塑本身是农民们利用农闲做的一些泥活,是农民们在节日庆典、人生礼仪中使用的一些道具。本以为随着传统生活的改变,这些传统的民间艺术会受到冲击。但事实恰恰相反,六营村的泥塑不但没有受到冲击,反而前所未有地发展了起来。许多村民开始成为泥塑制作的专业户,这些本来是农闲时做的泥活,开始成为他们的主业,也成为他们赖以谋生的主要手段。因为他们现在有了新的市场,国内外许多民间艺术的爱好者们纷纷来这里考察和购买泥塑,市场变了,销售目的和制作目的也变了。这些农民已尽可能地将自己放在一个民间艺术家的位置上,他们懂得了作为一个民间艺术家的重要性。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文章来源:学苑出版社网站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彭兆荣]再寻“金枝”——文学人类学精神考古
下一条: ·[申丹]20世纪90年代以来叙事理论的新发展
   相关链接
·[王小明]视觉人类学视野下的西王母图像审美探究·[姜容]绣映湘魂:艺术人类学视角下湖南湘绣的保护与传承
·[张焱 陶丹丹]比较艺术学视野下桦树皮手工技艺的传承与创新研究·[孙庆忠]并轨:扎根乡村的田野工作与促进变革的行动研究
·[李牧]“人类学转向”下当代艺术的文化逻辑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攻关项目 “非物质文化遗产审美研究”田野工作坊专题会议举行
·礼俗传统与中国艺术研究·[应星]“田野工作的想象力”:在科学与艺术之间——以《大河移民上访的故事》为例
·[何泠静]艺术人类学视域下明尼苏达州苗族艺术形式的变迁·南京农业大学成功举办“节气、节日、节俗与乡村发展·田野工作坊”
·“节气、节日、节俗与乡村发展”田野工作坊邀请函·方李莉 主编:《写艺术:艺术民族志的研究与书写》
·第五期中美民俗影像记录田野工作坊(VRFW 2018)正式录取名单·山东大学成功举办“节日传统与社区生活·田野工作坊”
·通告║ “节日传统与社区生活”田野工作坊邀请函·第五期中美民俗影像记录田野工作坊(VRFW 2018)邀请函
·[方李莉]中国艺术人类学发展之路·2018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招标公告
·2018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申报公告·[孙庆忠]田野工作的信念与真情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