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平行学科

首页民俗学文库平行学科

[方李莉]走向田野的艺术人类学研究
——艺术人类学研究的方法与视角
  作者:方李莉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4-23 | 点击数:33162
 
为了说明以上的观点,笔者举一个自己研究过的个案。今年夏天,笔者带领一个考察组到贵州六枝地区的一个苗寨做考察,这是一个地处偏僻的没有文字的苗族地区,直到四十多年前这里才开始办起小学,一部分男性开始接触汉族文化,女性直到90年代还都全是文盲。但他们有自己的文化,自己的历史,自己的信仰世界,自己的道德体系。他们用自己的方式传承着自己的文化。十年前,这里建起了生态博物馆,封闭的大门被打开了,政府在这里开展了扫盲运动,电视机、旅游者带来了遥远的城市文化。年轻人不再安心在寨子里生活,纷纷出外打工,同时也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努力地学习汉族文化。本民族的文化受到了冷落,年轻人开始远离它,不再记忆它。随着老人们的过世,这里的传统文化正在迅速地消失。
这里虽然建立了生态博物馆,但生态博物馆却是遥远的欧洲人的概念,在这贫困的苗寨并不容易为人理解。人们当初建立它的目的是为了保护文化,但客观上却成了当地人摆脱贫困的一种方式。在生态博物馆的名义下,这里建起了公路,通了电,接上了自来水,修了许多新的建筑,但唯独没有保存一份文化的记忆。为了帮助当地建一个文化记忆库,笔者和一群考察队员来到了这里。
来的时候,按笔者的设想是,要重新记忆这个寨子的文化,有四条途径。第一条途径是在别人所做过的原有的文献的基础上,但这一条途径利用率不高,因为这是一个没有文字的民族,有关它的民族历史文化的文献极少。第二条途径是参与当地人的生活,进行深度的观察和理解。第三条途径是,记录当地老人的口述资料,进行深度访谈。后两条途径还比较有成效,但要想完整地恢复其文化的记忆还不够,因为许多的文化,在不断逝去的日子里已被人们遗忘了。所以,我们还需要通过第四条途径,这条途径是通过当地的象征体系以及符号表征来理解当地的文化,这正是艺术人类学的研究方法。
由于有上面的想法,一到寨子里,我们就收集有关寨子里所有的纹饰资料。后来发现,这里的建筑也好,各种用的器物也好,几乎都没有任何纹饰图案,这个民族所有的纹饰图案几乎都集中在他们的服饰上,所以有人说苗族的历史是写在衣服上的。这是一个非长期定居的、习惯于不断迁徙的民族,以服饰作为历史文化的载体,让自己民族的历史文化随着人迁徙,是最好的方式。
这些纹饰大都体现在女性的服饰上,据当地人说,苗族的女性比较聪明,而男性比较憨厚,所以传承文化和历史的任务就由女性来承担。在这里,所有的女子都是从一懂事就开始绣花、点蜡染。这是一种劳动的过程,也是一种记忆文化和学习文化的过程。这些图案花纹全都是一些抽象的几何纹饰,但笔者相信它最早一定是由写实的纹饰演变过来的,就像中国的原始彩陶及其他一些土著民族的装饰艺术一样。
经过考察得知,这些抽象纹饰全部是由当地的动物、植物、工具、建筑所演变过来的,不同的组合代表着不同的含义,但由于时间太久,人们已经遗忘了其中的许多含义。笔者相信,这支苗族的历史不仅是绣在他们的服饰上,还一定流传在他们的音乐里、他们的歌舞里。
这里的人们在跳花坡时要唱一种酒令歌,这种歌的内容非常丰富,据说,里面传唱的内容包含有这个民族的历史和传说。但是这些歌都是苗语的,至今为止还没有人翻译出来。我相信,一旦这些歌词被翻译出来,这些衣服上的纹饰也就会被破译出来,他们一定有许多一致性的地方。另外,对舞蹈的研究也很重要,跳舞的队形图,也许就是某种抽象纹饰。还有一个路径就是对当地民俗的研究,这些民俗活动中的许多道具、活动形式、禁忌等都会和这些纹饰有关系。另外,服饰既然是苗族人生活的历史记忆与百科全书,就会与它生活和劳动的方方面面分不开,与劳动中的工具、生活中的器物都会有所联系。需要来自这些方面的种种研究成果来查证这些纹饰的形式与意义。
笔者在田野中做这一研究的体会就是:对于一个没有文字的传统社区的艺术的研究,就相当于对其历史文献的研究,这些艺术所起的作用从某种意义来说相当于文字。我们用文字记载历史,传承文化,沟通信息;而他们则是用艺术来记载历史,传承文化和沟通信息。因此,在没有文字的社区里,对于艺术的研究尤其重要,它是读解整个社区文化历史的钥匙,也是恢复当地文化记忆的一个重要方式。
由此也可以看到,在没有文字的时间和空间中,艺术有着比在现代社会里多得多的意义和价值。因为在那样的时代和地区,艺术不仅有着它吸引人的表现形式,而且还有着整个人类的意义世界。因此,在那样的世界里,不懂得艺术就是不懂得文化,不懂得历史,不懂得人活着的价值和意义。
当然,即使在已经有了文字的古典时代,艺术仍然是重要的。虽然文字取代了艺术的部分功能,但有关神的世界、有关民族的历史、有关统治者的丰功伟绩还需要用艺术来表达、来描述、来再现、来记忆。这一时期,人类社会已从部落走向了民族国家,同时也脱离了图腾崇拜走向了对神的崇拜、对国家政权的崇拜。在这里,无论是神还是统治者及其英雄的形象,都是以完美的、真实的、人的形象被描述、被刻画。在古希腊和中世纪晚期,这种艺术的表现力达到了顶峰。它就是被黑格尔称为人类艺术的黄金时代的古典型艺术。黑格尔认为:“只有古典型艺术才能提供出完美理想的艺术创造与观照,才使这完美理想成为了实现了的事实。”(黑格尔,1997:97)因此,即使在古典时代,艺术也是极其重要的。
 
四、用科学的方法研究艺术
 
但在当今,在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后工业时代的今天,艺术不仅失却了无文字时代的精神象征能力,也失却了古典时代的再现与真实描述的能力。一方面,现代化的照相器材和摄像器材,早已取代了绘画所能达到的一切高超的技术,还有传统的戏剧远不如电影那样的逼真且富有刺激;另一方面,随着科学理性的发展,传统“再现”也随之终结,根据福柯的分析,再现已失去了可以提供一个认知基础的能力,再也无法提供一个可以整合繁杂不同元素的基础。艺术不再反映生活,更不是生活的镜子。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文章来源:学苑出版社网站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彭兆荣]再寻“金枝”——文学人类学精神考古
下一条: ·[申丹]20世纪90年代以来叙事理论的新发展
   相关链接
·[王小明]视觉人类学视野下的西王母图像审美探究·[姜容]绣映湘魂:艺术人类学视角下湖南湘绣的保护与传承
·[张焱 陶丹丹]比较艺术学视野下桦树皮手工技艺的传承与创新研究·[孙庆忠]并轨:扎根乡村的田野工作与促进变革的行动研究
·[李牧]“人类学转向”下当代艺术的文化逻辑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攻关项目 “非物质文化遗产审美研究”田野工作坊专题会议举行
·礼俗传统与中国艺术研究·[应星]“田野工作的想象力”:在科学与艺术之间——以《大河移民上访的故事》为例
·[何泠静]艺术人类学视域下明尼苏达州苗族艺术形式的变迁·南京农业大学成功举办“节气、节日、节俗与乡村发展·田野工作坊”
·“节气、节日、节俗与乡村发展”田野工作坊邀请函·方李莉 主编:《写艺术:艺术民族志的研究与书写》
·第五期中美民俗影像记录田野工作坊(VRFW 2018)正式录取名单·山东大学成功举办“节日传统与社区生活·田野工作坊”
·通告║ “节日传统与社区生活”田野工作坊邀请函·第五期中美民俗影像记录田野工作坊(VRFW 2018)邀请函
·[方李莉]中国艺术人类学发展之路·2018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招标公告
·2018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申报公告·[孙庆忠]田野工作的信念与真情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