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传承人与社区

首页民俗与文化传承人与社区

[马戎戎]海上顾绣与戴明教的传人
  作者:马戎戎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02-13 | 点击数:10994
 

      顾绣与晚明风尚

      顾家最出名的,并非仅仅是刺绣。还有园林。清代后期托名“顾绣”的作品,都喜欢加一方款识,叫做“露香园绣”。这露香园,便是顾家的宅地。乾隆年间的《上海县志》说,顾名世与顾名儒退休后,在上海县西北盖起了两座宅第;顾名儒的宅第在西边,叫做“万竹山居”;顾名世在筑园时:“穿池得石,有‘露香池 ’字,遂名”。据说盖这宅子的时候,在地里挖出一块石碑来,上面题写着“露香池”三个字,竟是赵孟的笔迹,顾名世大喜,就这样将这园子命名为“露香园”。

      顾绣产生在露香园内,并非偶然。上海博物馆副研究员华慈祥在展览期间为市民开讲座,标题是“顾绣与晚明风尚”,在他看来,顾绣的产生,正是晚明士大夫将生活艺术化的具体体现。

      退休的官员回家筑园,在当时是风尚。明末吴履震《五茸志逸》记述了松江一带筑园情况:“近世士大夫解组之后,精神大半费于宅第园林,穷工极丽,不遗余力。”顾氏的露香园就是这样一处怡情养性的胜地,其建园历时10年,耗资数万两,花园占地40亩,与豫园、日涉园合称“明代三大名园”。“当时士大夫有闲阶层的生活风尚趋向于艺术化,文人流行避俗之风,以耽情诗酒为高致,以琴棋书画为闲雅,以禽鱼竹石为清逸,盛行清客、韵士,有林园之趣、古玩之好和品茗之癖。其中,部分富有的江南士人好游山水,竞筑园林,追求一种恬淡闲适、悠然自得的艺术化的生活情趣。”华慈祥说。

      艺术化的生活自然需要“清韵之物”相配。这清韵之物既要包括一般园林书斋共有的古玩图书、家具陈设和文房器具,又要有“时玩”。在华慈祥看来,“时玩”就是“Fashion”。

      明代之前,达官贵人推崇古玩,但明代的特殊之处在于,文人雅士们并不唯古是好,反而是在古物基础上有创新的东西才抢手:永乐之剔红,宣德之铜器,成化之窑器。到了中晚期,能显示自己品位的“清韵之物”,变为竹刻、紫砂壶、犀角等“有实用性的艺术品”。它们大多被放于文人案头,显示自己的艺术修养和生活品位。

      而最能显示自己的品位和修养的,莫过于自己引领风尚,因此最出挑的,就是要有自家独有的名物。朱启钤的《顾绣考》中记录了一段顾名世对客人的谈话:“公(顾名世)微笑曰:??‘长子汇海(顾箕英)承袭先人余荫,豪华成习,凡饮食起居,必多方选胜,务在轶群,不同侪偶。园有嘉桃,不减王戎之李;糟疏佐酒,有逾末下盐豉。家姬刺绣,巧夺天工。露香园及其嘉桃、糟疏、刺绣,乃由座上佳客之揄扬,而名震天下矣。’”可见当时露香园内,“嘉桃、糟疏、刺绣 ”是顾家自产三大名物。

      韩希孟本人,已经是很好的画家。她的《藻虾》,由于年代久远,绣线脱落,却显示出底下先画就的水墨图画。她绣这套东西,未必没存着好强的心,就像丈夫在题跋里说的那样:“赝鼎余光,尤令百里地无寒女之叹。第五彩一眩,工拙亦淆。余内子希孟氏别具苦心,常嗤其太滥。”她苦心孤诣,就是要显示自家的工巧,比别家的拙。她绣这方册,绣得极讲究,心情不好时不绣,天气不好时也不绣:“风冥雨晦,弗敢从事;往往天晴雨霁,鸟悦花芬;摄取眼前灵活之气,刺入吴绫。”每幅作品往往:“覃精运巧,寝寐经营。穷数年之心力矣。”

      穷数年之力绣出一套方册,绣好后便请人来游园赏玩。顾寿潜在《宋元名迹册》的题跋中不无得意地提到:“甲戌春……汇作方册(指《宋元名迹册》),观者靡不舌挢手舞也。见所未曾……宗伯董师(董其昌),见而心赏之,诘余:‘技至此乎’?”

      显然,这叙述了一次在露香园中的文人雅集。时间是在崇祯七年(1634)的春天,斯时,韩希孟已完成《宋元名迹册》的绣制,并将其装裱成册。于是,顾氏以园中美景和韩希孟《宋元名迹册》雅集文士,韩氏的妙技引得董其昌为首的文士瞠目结舌,大呼“技至此乎”!他们一面赞叹夫人的当今绝技,一面感受宋元名画的气韵;一面欣赏着露香园的美丽春景,一面品味园中的方物名产,所谓艺术化的生活风尚就在此时此地。

      顾绣的散佚

      顾绣所费的丝线、底料均为精选上品,作为临摹蓝本的唐宋字画,一幅也非常昂贵;而顾氏儿孙“服食起居必多方选胜”。韩希孟之后,顾家便迅速衰落。顾家男子多少将这衰落怪罪在女眷身上,曾愤言:“奈何一旦寄名汝辈十指间,作冷淡生活。”

      露香园于明末荒废,被后人典卖,成为兵营。入清后废园移为火药库。而顾家女子绣品,一度湮没。到了康熙年间,顾家又出了一个名绣:顾兰玉。顾兰玉是顾名世的曾孙女,她嫁给了松江一名读书人,然而婚后不久,丈夫早死。她24岁守寡,身边有一个儿子。为了生计,开始用家传的绣艺为富贵人家绣些活计,同时设帐收徒。清嘉庆《松江府志》记载(1796~1820):“女弟子咸来就学,时人亦目之为顾绣;顾绣针法外传,顾绣之名震溢天下。”

      但也从这时开始,顾绣开始作为商品出售。一些商家为了推销自己的绣品,都把自己的绣品称为“顾绣”。叶梦珠《阅世编》里说:“后以仿效者皆称顾绣,绣品肆亦以顾绣相标榜,凡苏属之绣几不以顾绣名矣。”

      顾绣刚刚商品化时,价值昂贵。所以《红楼梦》第53回里才说:“凡世宦富贵之家,无此物者甚多。”然而到了清代中叶,仿冒者太多,价值大跌。《阅世编》里记载:“年来价值递减,全幅七八尺者,不过以一金为上下;绝顶细巧者,不过二三金;若四五尺者,不过五六钱一幅而已。然工巧亦渐不如前,更有空绣,仅以丝绵外围如墨描状。”到了后来,刺绣的工人,已经不仅仅是女子,还有男工;再到后来,也不仅仅只绣画幅,而且绣衣裙了。难怪有人说,顾绣就是丝上的昆曲。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三联生活周刊》2008年第4期

上一条: ·[舒可文]传家宝──工匠们述之守之的传承故事
下一条: ·[曾焱]紫砂徐门
   相关链接
·[刘朋鑫]近代上海城市宣卷人考论·[佟兆岁]艺术感知与文化衍生:民间传统手工艺的艺术体验应用实践
·[孙宇飞]1952-1964年上海文艺出版社的民间文学出版史·[雷紫雯 章梅芳]民间化·民族性·时代感:近代以来景泰蓝的现代转化研究
·[丁津津]传统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国风热潮下融入现代生活的路径思考·[程鹏]从都市民俗学到现代民俗学:上海都市民俗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吴昉]近代都市商业氛围中的上海邑庙民间工艺研究·[马知遥 王明月]当代中国传统工艺研究的视域拓展
·[赵李娜]社会变迁与风俗书写:晚清居沪知识分子的上海风俗关注与撰述表达·[孙发成]传统工艺活态保护中的“身体”价值与“活态”空间
·[胡玉福]传统工艺的技术变革与“新式风格”·[范长风]上海大都市的第三空间与文化活力
·[张毅]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工艺项目的传承与创新·[王文超]传统工艺的文化复兴与“非遗”实践
·[谢芳]地方文化传统的再建构·[伍华娟]松江仓城历史文化风貌区的文化定位
·“端午与神话”学术工作坊在上海大学文学院举行·[雷伟平]非遗资源图谱视域下的上海三官神话变迁研究
·[徐赣丽]当代都市消费空间中的民俗主义 ·第二届中华创世神话上海论坛暨中华创世神话现代传承与联盟构建学术研讨会综述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