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反思与展望
环境发生了巨变,促使文化必须作出相应的调适和重建。一种文化能否从容应对市场经济和全球化,取决于它的根基、结构、内涵和自信。以文化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为宗旨、以乡村田野的实验探索为途径的民族文化生态村建设还应继续进行下去
民族文化生态村建设,是在市场经济和全球化的背景下以文化保护传承为核心的乡村和谐发展的理论及其开拓探索的实践。市场经济和全球化,是一对“孪生姐妹”。一个国家一旦选择了市场经济,就必须开放国门,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其结果自然免不了要融入全球化的潮流之中。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实行市场经济和开放政策,呈现一派繁荣昌盛、生机勃勃的景象,足以说明中国选择发展道路的正确性。然而,30年来,以文化的角度观之,市场经济和全球化却构成了对中国文化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和挑战。
一种文化能否从容应对市场经济和全球化,取决于它的根基、结构、内涵和自信。根基牢固、结构稳定、内涵深厚、传统悠久、自信度高、进取心强,便可能因势利导,兼收并蓄,发展创造,乘势而上,不断迈向新的阶段,反之,则很容易受冲击破坏,变质衰落,甚至土崩瓦解。就中国文化而言,其根基不可谓不深厚,其结构不可谓不牢固,其传统不可谓不长久,然而中国文化的不幸之处在于,当市场经济和全球化的大潮涌来之时,它刚刚经历了史无前例的“文革”浩劫,文化的根基、结构、传统均遭到了严重的颠覆和破坏,国人陷于深深的彷徨、迷茫之中。以如此状态去应对势不可挡的市场经济和全球化,去应对崇尚科技、高度发达的工业文明和以物质、金钱崇拜为核心的工业文化,必然会在许多方面陷入困境和危机。
环境发生了巨变,促使文化必须作出相应的调适和重建。显然,在当代中国,传统文化、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已成为非常紧迫的重大课题。而欲从事这样的课题,仅采取本本主义的理论研究是不行的,更重要的是必须深入实际,即必须到田野中去调查、探索和研究。田野可以选择城市,而我们选择了乡村,因为中国毕竟还是一个乡村大国,而且56个民族的绝大多数人口仍然居住于乡村。基于这样的动机和理念,以文化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为宗旨、以乡村田野的实验探索为途径的民族文化生态村建设项目终于诞生。
10年来,项目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和许多实质性的成果,产生了广泛和深远的影响,当然也有不足乃至不成功的案例和教训。作为一个创造性、应用性、探索性的项目,其主要目标之一,是必须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进行推广和交流,从而丰富和完善成果,并最大限度地实现成果共享。以便在更大的范围内、在有更多力量的参与下,将这个事业进行下去,使之继往开来、繁荣昌盛,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和谐社会的建设作出贡献。
(作者系云南民族文化生态村建设项目总负责人)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报2009-4-1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