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族群文化传承

首页民俗与文化族群文化传承

[尹绍亭]谁是文化传承的主导
——从两个试点村的成败看村民文化自觉的重要性
  作者:尹绍亭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4-20 | 点击数:11710
 

  反思与展望
  环境发生了巨变,促使文化必须作出相应的调适和重建。一种文化能否从容应对市场经济和全球化,取决于它的根基、结构、内涵和自信。以文化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为宗旨、以乡村田野的实验探索为途径的民族文化生态村建设还应继续进行下去  

  民族文化生态村建设,是在市场经济和全球化的背景下以文化保护传承为核心的乡村和谐发展的理论及其开拓探索的实践。市场经济和全球化,是一对“孪生姐妹”。一个国家一旦选择了市场经济,就必须开放国门,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其结果自然免不了要融入全球化的潮流之中。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实行市场经济和开放政策,呈现一派繁荣昌盛、生机勃勃的景象,足以说明中国选择发展道路的正确性。然而,30年来,以文化的角度观之,市场经济和全球化却构成了对中国文化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和挑战。

  一种文化能否从容应对市场经济和全球化,取决于它的根基、结构、内涵和自信。根基牢固、结构稳定、内涵深厚、传统悠久、自信度高、进取心强,便可能因势利导,兼收并蓄,发展创造,乘势而上,不断迈向新的阶段,反之,则很容易受冲击破坏,变质衰落,甚至土崩瓦解。就中国文化而言,其根基不可谓不深厚,其结构不可谓不牢固,其传统不可谓不长久,然而中国文化的不幸之处在于,当市场经济和全球化的大潮涌来之时,它刚刚经历了史无前例的“文革”浩劫,文化的根基、结构、传统均遭到了严重的颠覆和破坏,国人陷于深深的彷徨、迷茫之中。以如此状态去应对势不可挡的市场经济和全球化,去应对崇尚科技、高度发达的工业文明和以物质、金钱崇拜为核心的工业文化,必然会在许多方面陷入困境和危机。

  环境发生了巨变,促使文化必须作出相应的调适和重建。显然,在当代中国,传统文化、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已成为非常紧迫的重大课题。而欲从事这样的课题,仅采取本本主义的理论研究是不行的,更重要的是必须深入实际,即必须到田野中去调查、探索和研究。田野可以选择城市,而我们选择了乡村,因为中国毕竟还是一个乡村大国,而且56个民族的绝大多数人口仍然居住于乡村。基于这样的动机和理念,以文化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为宗旨、以乡村田野的实验探索为途径的民族文化生态村建设项目终于诞生。

  10年来,项目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和许多实质性的成果,产生了广泛和深远的影响,当然也有不足乃至不成功的案例和教训。作为一个创造性、应用性、探索性的项目,其主要目标之一,是必须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进行推广和交流,从而丰富和完善成果,并最大限度地实现成果共享。以便在更大的范围内、在有更多力量的参与下,将这个事业进行下去,使之继往开来、繁荣昌盛,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和谐社会的建设作出贡献。


(作者系云南民族文化生态村建设项目总负责人)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报2009-4-17

上一条: ·[燕玲]伊犁察布查尔锡伯族古老的吟唱:朱伦呼兰比
下一条: ·[罗云]隆回花瑶民间艺术研究
   相关链接
·[周霖]审美与具身性体验:德昂族水鼓舞传承发展的身体实践研究·[温小兴 陈珊]文化抗争、宗族建构与红色文化传承:瑞金谢氏护祠事件的个案研究
·[王鹏飞]双面关公:论数字化时代下的非遗再生产·[孟媛媛]礼让文化传承视域下的“六尺巷传说”景观叙事研究
·[韩雪春]流动的地方感:以豫东Y村民众关于新疆的讲述为中心·邮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传承与创新交融论坛举办
·[徐文柏琪]青白瓷当代的传承与发展·[徐家乐]开放、可及与兼容:吐鲁番博物馆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研究
·[檀力]关于安徽“长丰剪纸”非遗文化项目入驻朱巷镇文创园可行性计划·[石国伟 樊颜军]新媒体视角下临县伞头秧歌的活态传播与文化传承研究
·[卢朝阳]民俗学研究的“地方化”探讨·[丁海昕]茶与女性:唐朝茶文化中的隐喻与文化传承
·[白玉帅]桃林坪花脸社火的文化传承、艺术特征与功能主义研究·[李吉安 李羕然]乡村民间信仰的调查与探索
·[季中扬]新乡贤与乡村民俗文化治理·[关伟铭]同源异脉:澳门鱼行醉龙节的民俗特征
·[杜韵红]乡村博物馆文化遗产保护真实性研究·[柴书毓]现代公厕景观叙事中的楹联文化传承研究
·[毕常新 梁莉莉]物质遗存与共同体凝聚:一个乡村民俗博物馆的微观叙事·[徐琦琦]乡土旅游与文化传承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