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人洞村的毕摩
仙人洞村的民族赛装会吸引了众多少数民族群众。
巴卡小寨基诺族博物馆的文化传承活动。 (尹绍亭 供图)
民族文化生态村建设,是在市场经济和全球化的背景下以文化保护传承为核心的乡村和谐发展的理论及其开拓探索的实践。作为一个探索性、试验性的项目,10年来,项目取得了显著成绩和许多实质性的成果,但也有不足乃至不成功的案例和教训。及时总结并交流这些经验和教训,有利于丰富和完善成果,最大限度地共享成果,从而在更大的范围内、在更多力量的参与下,将这个事业进行下去。
仙人洞村:文化保护利用的榜样
村民热爱本民族文化,自觉进行文化传承,创造性地开发文化生态旅游,实现了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作为民族文化生态村建设的试点,仙人洞村可以说是比较成功的典范
仙人洞是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丘北县双龙营镇普者黑行政村下属的一个自然村。该村在1999年被选择作为民族文化生态村建设的试点时有村民173户759人,除了一户是汉族外,其他全部是彝族撒尼人。文山州大部分地区为喀斯特地貌,仙人洞所处之地尤为典型。村子靠山临湖,景色十分优美。然而,在1999年以前,仙人洞村却是一个非常贫穷的村寨。“远看青山绿水,近看破烂不堪”是其当时的写照。
早在1992年,项目组专家王国祥研究员到丘北县进行考察后,在《云南日报》上发表了《丘北山水胜桂林》的文章,首次向世人介绍了“藏在深山人未识”的丘北县普者黑。但是怎样利用优美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民族文化又快又好地把旅游事业发展起来,却是当时村民们感到困惑的大问题。为此,他们找到了项目组,使该村被列为民族文化生态村建设的试点村。
仙人洞村被列为试点村之后,打起建设“云南民族文化生态第一村”的大旗,开展了群众性的建设活动,先后做了几件大事:一是树立民族自信心,发扬优良传统。重新认识本民族的优良传统,提高对保护民族文化重要性的认识。在原有的习惯法和村规民约的基础上,结合现实情况,村里制定了新的村规民约和行为规范,并把发扬优良传统、传承民族文化作为建设民族文化生态村的核心目标。二是改善环境,建设美好家园。村民们团结一心,家家户户搞建设,村里的土路被改筑成石头路,民居实现了人畜分离,卫生状况明显改善。为了美化环境,人们还在村中开挖了大面积的荷塘,在村里村外种植了数千株竹子和树木,使村容村貌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发生了巨大变化。三是发掘文化资源,传承民族文化。村民们投入了极大的热情,以各种形式恢复、传承民族传统文化,比如开办彝文夜校、恢复了火把节等传统节日活动和撒尼人的祭天、祭神、祭祖等仪式。四是继承传统,发展创造。村民们除了依照传统方式进行文化活动之外,还创造了许多形式新颖独特的文化活动,包括篝火歌舞晚会、民族赛装会、荷花节、花脸节、对歌赛等,这些活动既有很强的娱乐性和参与性,又有非常丰富的传统文化底蕴,深受当地民众和外来游客的欢迎。五是利用自然资源,开发旅游景点。仙人洞村背山面湖,现在划船赏荷已成为该村旅游的“重头戏”,村民们还开辟了山顶观景台、溶崖洞窟观赏探险等景点。六是新建民居旅馆,满足游客需求。为了给游客提供较好的食宿条件,村民们改变观念,大胆贷款建设新房屋或改造老房子。现在大部分人家建造了宽敞明亮的民居旅馆,全村每年接待游客10万人以上,村民年均收入从过去的几百元上升到数千元甚至上万元。
仙人洞村为什么能够靠自己的力量把事情办好?笔者以为,第一,该村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和比较健全的的运行机制。该村的领导班子将近10人,除了村党支部书记、组长、副组长之外,还有作为宗教祭司的“毕摩”和家族长老的长者以及妇女主任等。其领导班子的最大特点,就是能够将传统世俗权威与国家行政权力很好地结合在一起,使决策能够体现各方面的意志并有效地付诸于行动。第二,在选举村民领导小组成员的时候能够充分发扬民主,选举产生的领导成员大多是比较优秀的精英分子。第三,该村居民主要为撒尼人,属于彝族的一个支系。在长期与周边各民族交往共处的历史进程中,撒尼人形成了开放进取的文化特质。这种外向积极的文化特质使得他们在建设民族文化生态村的过程中能够兼收并蓄,敢为人先,勇于创造。第四,撒尼人长期与多民族杂居,在造就开放进取精神的同时,还形成了强烈的民族认同感。仙人洞村撒尼人之所以具有很高的文化自觉性,在外地商人大量涌入时能够保持自身特质,也许都可以从其强烈的民族认同感中寻求答案。第五,村民充分信任项目组。由于信任,项目组的理念很容易被村民们理解,许多建议和方案也能够得到拥护和落实,这无疑有利于民族文化生态村的建设,有助于仙人洞村朝着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报2009-4-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