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释:
(1)《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2)《广西民族研究》2004年第2期。
(3)《广西民族研究》2004年第4期。
(4)《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5)《民族文学研究》2004年第4期。
(6)《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7)《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8)《民族文学研究》2004年第4期。
(9)广西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
(10)(11)《民间文化论坛》2004年第5期。
(12)《民族文学研究》2004年第2期。
(13)《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14)《民族文学研究》2004年第3期。
(15)《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16)《民族文学研究》2004年第1期。
(17)(18)《民族文学研究》2004年第4期。
(19)《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20)《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21)(22)《民族文学研究》2004年第4期。
(23)《民族文学研究》2004年第2期。
(24)Textualising the Siri Epic, Lauri Honko, Folklore Fellow Communications, No.264. Helsinki: Suomalainen Tiedeakatemia. p.28.
(25)《广西民族研究》2004年第2期。
(26)《世界文化的东亚视角》,关世杰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27)巴莫曲布嫫《民间叙事传统格式化之批评》(上、中、下篇),原载《民族艺术》2004年第 1、2 期。
(28)第2届青年民间文化论坛论文,2004年。
(29)(原载《文学评论》2004年第1期。
(30)阿地里•居玛吐尔地《玛纳斯史诗的口头性特征》, 见《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中的史诗与英雄》,米尼克•希珀、尹虎彬主编,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31)杨恩洪《关于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的叙事结构研究》,原载《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中的史诗与英雄》, 米尼克•希铂、尹虎彬主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年。
(32)乌日古木勒《哈萨克英雄史诗“阿勒帕梅斯”与蒙古英雄史诗的比较研究》,原载《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33)斯钦巴图《图瓦克孜尔与成吉思汗征伐西夏的传说》,见《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中的史诗与英雄》,米尼克•希珀、尹虎彬主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34)扎拉嘎《格斯尔与格萨尔:关于三个文本的比较研究》,见《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中的史诗与英雄》,米尼克•希珀、尹虎彬主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35)刘亚虎《中国南方民族史诗中的考验型》,原载《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中的史诗与英雄》,米尼克•希珀、尹虎彬主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36)黄中祥《 哈萨克英雄史诗与其幻想故事的比较研究》,见《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中的史诗与英雄》,米尼克•希珀、尹虎彬主编,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37)米尼克•希珀《史诗及其英雄——口头文学的跨文化研究》,《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中的史诗与英雄》,米尼克•希珀、尹虎彬主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38)阿地里•居玛吐尔地《玛纳斯奇研究——以新疆阿合奇县田野调查为例》,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少数民族文学系博士论文,2004年。
(39)《辽金元文学论稿》,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年1月版,《辽金诗学思想研究》,辽海出版社2004年10月版。
(40)张迎胜的《元代回族文学家》,由人民出版社2004年4月出版。)
(41)《民族文学研究》2004年2期。
(42)《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1期。
(43)《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3期。
(44)《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2004年4期。
(45)《文学遗产》 2004年3期。
(46)《民族文学研究》2004年2期。
(47)《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1期。
(48)《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4年4期。
(49)《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1期。
(50)《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4期。
(51)《广西民族研究》2004年4期。
(52)《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4年2期。
(53)《西域研究》2004年2期。
(54)《文学遗产》2004年3期。
(55)《文学遗产》2004年3期。
(56)《北方论丛》2004年3期。
(57)《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4期。
(58)《晋阳学刊》2004年3期。
(59)香港国际教科文出版社2004年1月版。
(60)《民族艺术研究》2004年6期。
(61)《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年第12期。
(62)《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年第8期。
(63)《民族文学研究》,2004年第1期。
(64)《民族文学研究》,2004年第3期。
(65)《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
(66)《丝绸之路》2004年第2期。
(67)《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68)《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69)《民族文学研究》2004年第2期。
(70)《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
(71)《民族文学研究》2004年第4期。
(72)《民族文学研究》2004年第4期。
(73)《民族文学研究》2004年第4期。
(74)《民族文学研究》2004年第1期。
(75)《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
(76)《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77)《民族文学研究》2004年第1期。
(78)《民族文学研究》2004年第3期。
(79)《民族文学研究》2004年第2期。
(80)《中国文学研究》2004年第4期。
(81)《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年第12期。
(82)《民族文学研究》2004年第2期。
本文原刊于《中国文学年鉴》2004年卷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文章来源:尹虎彬空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