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综述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综述

2004年度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综述
  作者:刘亚虎、汤晓青、尹虎彬、刘大先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1-30 | 点击数:25653
 

   四、少数民族古代文学、文学关系研究

   2004年少数民族古代文学研究在古代少数民族作家作品研究、民族文学关系研究、少数民族诗学研究等方面有所收获,对少数民族文学以及中国文学研究的深入进行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    少数民族古代文学的研究

  本年度对于中国古代不同族别文学的研究有一些较有分量的学术成果出版。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年6月出版的《李国香文集》(全三册),第一册分为上下卷,上卷包括《维吾尔文学史》、《维吾尔翻译史略》、《十二木卡姆史略》、《维、汉翻译技巧》;下卷为《维吾尔研究文稿》。第二册上卷为《外国文学作品翻译》,下卷为《文学创作》。第三册上卷为《维吾尔诗歌翻译》,下卷为《波斯文学史翻译文稿及其它》。总计140余万字,收入了李国香先生一生著述的主要成果。李国香先生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一直致力于维吾尔族古代文学的教学、翻译、研究工作。他查阅研究了大量汉文、古维文的古籍史料和英、法、俄、波斯文的文献资料,并精心考辨,为维吾尔文学的发展断代、分期,阐述渊源,梳理脉络,评述作品和作者,于1992年撰写了我国第一部的专著《维吾尔族文学史》。此次全集的出版,将李国香先生一生致力于维吾尔文学史研究、外国文学作品翻译、维吾尔文学作品翻译的成果完整呈现,清晰展现了这位学者如何从原始资料的搜集、翻译入手,深入研究维吾尔族历史上不同阶段的文学现象,进而系统把握维吾尔文学的发展规律的学术历程。对于有志于从事少数民族古代文学研究的青年学者,树立了良好的学术典范。

  张晶多年来致力于辽金文学研究,《辽金元文学论稿》和《辽金诗学思想研究》(39)先后出版,是其在20世纪90年代所著《辽金诗史》和《辽金元诗歌史论》的基础上的深入开掘的最新成果。该作者注重于对辽金元三代的文学作整体性观照,探讨其历史的连续性和文学内部的演进与发展。

  张迎胜的《元代回族文学家》是第一部较为全面而系统地研究中国元代回族文学家的学术著作。(40)作者对学术界聚讼未修的“回回民族的来源”、“回回民族的形成”的等问题,经过大胆的探索,深入的思考提出了自己的新见;对高克恭、萨都剌、马祖常、马九皋、迺贤、泰不华等六位知名的元代回族文学家作出了力求详尽的论述;对鲜为人知的丁野夫等12位元代回族诗文作家和不忽木等11位元代回族散曲作家,也进行了较为具体的介绍。本书的论题实际上是作者自己为回族文学的发展史所做的一个学术建构,将元代视为回族的形成期,进而论述元代回族文学家的创作,自成一家之言。但是对元代回族文学家在回族文学的发展史中的位置和贡献,无法提供可供参考的依据。

  随着《全元文》的整理出版工作顺利进行,元代文学、特别是元代诗歌的研究研究有了一些突破,其中对于元代少数民族文人的研究成果更为突出。

  杨镰的《元代蒙古色目双语诗人新探》(41),对元诗文献的深入调查与研究证实,元代的各民族诗人们选择了当时文化水准最高的汉语作为写作语言,对丰富自身修养以及提升整体文明程度起到难以替代的作用,元代有中国历史上代表性最广泛的文坛,除汉族,还有蒙古、畏吾、克烈、塔塔儿、西夏、唐兀等数十个民族,甚至有来自拂林 (大秦 )、天竺 (印度 )的诗人,足以证实元代并非传统诗文的衰退时期。元代诗坛充满活力。这些现象都与蒙古色目诗人的出现分不开。

  从文献的考订,进入到对作家的评述,一些多年从事古籍文献整理工作的研究人员的论文颇具功力。 《民族文学研究》2004年二期刊发的李军的《论耶律铸和他的〈双溪醉隐集〉》、张文澍的《〈全元文〉之辑佚与女真族古文家孛术鲁翀》、周延良的《金源完颜璟文行诗词考评》等几篇论文,资料翔实,评价客观。

  见于各种期刊的研究论文,涉及到少数民族古代作家文学研究的论题,还是集中在对于一些经典作品或者代表作家的分析,主要的文章有:耿世民《古代维吾尔语说唱文学〈弥勒会见记〉》(42),红梅《论〈青史演义〉中成吉思汗形象的新意》(43),杨光辉《萨都剌佚作考》(44),萧相恺《和邦额文言小说〈霁园杂记〉考论》(45)、段继红的《太清诗中的女性生存本相——清代女诗人顾春诗歌论》(46)等。

  2.    各民族文学关系研究

  本年度有更多的研究者将自己的注意力投向了古代各民族文学关系的领域,多年来一直倡导关注“民族文化融合对于中华多民族文学的影响”的《民族文学研究》杂志,本年度刊发了有关内容的文章集中代表了这一领域的最新进展。如第一期刊发的李炳海《昆仑神话:多部族文化融会的结晶》、狄宝心《宋金季末诗的时代心理比观与文化阐释》、杲如《少数民族对词乐——燕乐的贡献》、李笑野《秦民族文化精神略论》,第二期刊发的云峰《论蒙古民族及其文化对元散曲创作的影响及贡献》、李正民《试论金代“国朝文派”的发展演变》、于翠玲的《康熙“文治”与词学走向》、李珺平《李贽“童心说”多元文化渊源试探》、张黔的《李贽的反审美主义倾向与其伊斯兰教背景》、赵志军《多元文化视野中的李贽的自然观》;第三期刊发的赵维江《宋辽夏鼎立格局下的北宋文学进程》,高桥幸吉《金末元初文人论黄庭坚》,第四期刊发的扎拉嘎《儒学的蒙古化与尹湛纳希的近代民族启蒙思想》等文章;所探讨的问题涉及到多元文化对于不同时期的文学风气、作家的心理、文学体裁的演变发展等方面,特别是关于北宋与辽、西夏,南宋和金朝的文学关系的比较研究,研究的思路新颖,视野开阔,所得出的结论颇有启发意义。

  检索其他刊物,相关的论题也逐渐增多,这里略举一些。关于南方民族文学关系的文章有:韦树关的《壮族歌谣与越南越族歌谣韵律结构之比较》(47)、白俊奎的《巴族文化有传人,“灵均”“廪君”一转音——论屈原是土家族先民成员之一及巴楚文化之南北混融与流变》(48)、朱安女的《〈南诏德化碑〉与先秦经典文学》(49)、董秀团的《论明清时期白族文化的转型》(50)、梁德林的《柳宗元与广西文化的双向影响》(51)等;关于北方民族文化对中华文学的贡献:杨泉良的《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对文学创作的影响》(52)、曾玲玲的《唐代凉州胡人乐伎试探》(53)、柏红秀. 李昌集的《泼寒胡戏之入华与流变》(54)、陶新民《略论多民族的融合与唐代文学的繁荣》(55)、王昊的《金代的“说话”艺术与话本小说的发展》(56)、张大新的《论元初散曲以俗为尚的审美追求》(57),以及《大连大学学报》2004年3期上刊发的李成、周惠泉、孙黎、周晖、李成、刘达科、田同旭等人的一组笔谈《民族文化融合与中国古代戏曲繁荣》等文章;由李正民、裴兴荣撰写的《20世纪辽金文学研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58)较为系统的总结了辽金文学的发展情况,对研究中存在的诸如关于辽金文学的分期、特质、地位、成就认识不一致,对一些少数民族作家研究不够深入,对诸宫调、辽金戏剧、散曲以及小说等文体方面的研究还刚刚开始,在研究方法和观念上缺乏创新,在文化背景的研究和文献辑佚方面仍需深入等问题,这将有助于今后研究工作的有序进行。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文章来源:尹虎彬空间

上一条: ·2003年度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综述
下一条: ·2007年度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综述
   相关链接
·[王霄冰]再语境化与海外藏中国民俗资料的溯源研究·[朱莉莉]基于文献计量学的博物馆非遗展陈叙事模式研究(2013-2023)
·[邹艳梅]近二十年来礼俗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朱奕丰]情知所起:文化认同视角下昆曲教育与活态传承的共生研究
·[朱凯雯]国际中文教育视域下中国俗文化教学研究·[周霖]审美与具身性体验:德昂族水鼓舞传承发展的身体实践研究
·[郑雅婷]歌唱革命:东北书店出版物中的革命动员民歌研究·[张宇萱]整体视角与过程转向:国内外遗产化研究综述
·[张思蕊]非遗视角下满族说部的传承与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研究·[张栋]屈原故里端午节庆仪式当代转化研究
·[岳瑾]黄河流域关中民间泥塑的文化记忆与传承研究·[袁芸健 左红卫]新疆国际大巴扎非遗集市对非遗传承传播研究
·[袁小松]中华文化认同视域下贵州传统民族乐器“玉屏箫笛”制作技艺传承发展研究·[喻颖 林毅红]新时代湖北汉绣文化基因传承研究
·[虞佳芯]瑞安龙舟竞渡的变迁研究·[叶婷婷]温州市永嘉县高额嫁妆与家庭结构关系研究
·[姚远]基于拉帕波特仪式传播理论下的非遗传承发展路径探索·[杨宇]明清洛阳地区关帝信仰碑刻的生成机制研究
·[杨馨颖]经济民俗学视域下江苏董永传说丝织文化历史演化研究·[杨蕊朵]墨江县哈尼族碧约支系牛皮大鼓舞叙事内容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