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综述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综述

2004年度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综述
  作者:刘亚虎、汤晓青、尹虎彬、刘大先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1-30 | 点击数:25658
 

 

  二、叙事诗、故事研究

  20世纪80年代以来,“天鹅处女型故事”以及傣族叙事诗《召树屯》的渊源问题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一个热点,王青《天鹅处女型故事渊源再探——兼谈〈召树屯〉的情节来源及其传播渠道》(16)提出新的看法:天鹅处女型故事最早记载于印度文献《百道梵书》(公元前10—7世纪)中,故事中的人物可上承到《梨俱吠陀》,但其中的“羽衣”情节则是中国的独创。《召树屯》渊源于佛教说出世部和说一切有部的律藏文献,通过南传佛教从泰国流播到西双版纳。中原地区对叙事诗情节也有一定影响。相关的研究文章还有彭松乔《禁忌藏“天机”——中国天鹅处女型故事意蕴的生态解读》(17)、刘目宾《傣族叙事诗〈召树屯〉产生、发展的原因及背景》(18)等。

  近年来,关于中华各民族叙事诗、故事等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提供了不少成功的经验,一些书评对此作了评介和总结。韦坚平《开阔的视野  细致的比较——评鹿忆鹿〈傣族叙事诗研究〉》(19)评介了台湾东吴大学中文系副教授鹿忆鹿的成果。文章指出,作者把傣族(广义的)叙事诗放在西南少数民族文化圈、古代百越民族文化圈、中华文化圈及其他异质文化系统的大背景下进行广泛的文化比较,深入细致地分析了众多作品中傣族文化与他种文化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情况,富有开拓意义。如对阿銮类型叙事诗进行类型学比较研究时,发现不少作品可以分别归为“蛤蟆儿子型”、“天鹅处女型”、“蛇郎型”、“百鸟衣型”等,从而认为,这类叙事诗不仅仅是讲佛祖55代的经历,也具有中国民间故事等的共同要素;《巴塔麻嘎捧尚罗》里“神果园中绿蛇诱使两个贡曼神偷吃仙芒果”等情节与《旧约·创世纪》中伊甸园亚当、夏娃故事雷同,作者根据《后汉书·西南夷列传》、《论傣族诗歌》相关资料以及傣族原始宗教、佛教发展情况得出结论:前者是受后者的影响而后加进去的。刘晓春《增强民间文学研究的学科对话力量——以刘守华主编〈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研究〉为例》(20)谈到此书的特点,一个是联系文化内涵探讨故事的形式结构,不把故事仅仅看作是类型或者母题的堆积或者排列;一个是希望这些来自民众的作品通过学者的阐释重新回到民众之中,增强民众对中国文学乃至中国文化的感性认识和性认识,所以在具体的行文中尽量通俗、精干。文章指出,刘守华教授不断地发掘中国民间故事与中国文化之间的关系、与其他民族文化的交流影响等等,开拓了民间故事的比较研究、历史传承等领域,展现了中国民间故事蕴涵的深厚文化价值和独特魅力,显示了中国民间文学研究所具有的学科渗透力量。此类研究很给我们以启迪。

  刘亚虎《南方民族叙事形态的“欲求”因素与人物结构》(21)认为,南方各民族叙事形态的创作主体或作品里的人物,都表现出一种发自深层的内在欲求。它们是主体创造作品的动机,也是作品里人物外在行为的依据、故事情节发展转变的驱力。南方各民族叙事形态里的人物,由于“欲求”的沾合而形成一定的关系结构,具体角色的置换构成了南方民族叙事形态发生发展的轨迹。关于少数民族故事研究的论文,还有热依汗·卡德尔《析“双角王”类型故事的母题演变》(22)、董秀团《汉族和白族目连救母故事的异同比较》(23)等。 

  三、史诗研究

   世界上的史诗传统是多样的,就史诗这一文类来说,我们要考虑到它的三个传统背景:全球的、区域的和地方的传统。就人类普世性来说,谜语、谚语、哀歌更具有世界性。以往的史诗研究多以欧洲为中心,中亚、非洲、中国的史诗传统直到很晚才被纳入这一领域。按照劳里·航柯(Lauri Honko)的定义,史诗是关于文化范例的宏大叙事,它是集团认同的表达,通常由职业艺人来演述。史诗本身含纳了多种文类的传统。因此,关于史诗的定义,总是伴随着多样性、具体性与概括性、普遍性的对立统一。(24) 巴莫曲布嫫《口头传统、书写文化和电子传媒》(25)介绍了欧美学者1960年代开始的关于口头文化与文字文化历史分野的大论战。中国学界以往较少关注口头传统研究,这一方面是因为汉字和史官文化早熟,历史思维发达。又由于书面语言与口头表达严重脱节(有声语言和文字表达系统错位),儒家典籍可以依赖字传而不易被篡改。悠久的文字文化使汉文化较少重视下层的或其他民族的口头传统。这是中国历史文化特点决定的。尹虎彬在《作为口头传统的中国史诗》(26)一文中指出,中国少数民族史诗属于口头流传的活形态史诗,这正是史诗学科的未来生长点,他强调从口头传统的文类和文本出发,探讨中国史诗的独特规律。

  1, 史诗田野研究: 从学术史的反思开始

  中国于20世纪50年代和80年代曾经两度进行民族民间史诗调查、搜集、整理和出版工作。这一运动带有国家和政府行为,虽然这期间也有一部分民间文艺学专家的介入,但是,大量的工作是由地方文化官员承担的。我们不能否认这其中有很强的意识形态色彩,搜集整理过程伴随着对“民间叙事传统格式化”倾向。“这一概括是指:某一口头传统事象在被文本化的过程中,经过搜集、整理、迻译、出版的一系列工作流程,出现了参与者主观价值评判和解析关照为主导倾向的文本制作格式。”这一行为的结果表现为,搜集整理者取代了“传承人身份”进行了二度创造,真实的表演情景被消弭了,整理出的文本成为面向传统之外的人们的印刷“读物”。这一情形类似于18、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的民族主义者对待民间口头传统的做法。进入20世纪60年代,当世界民俗学界开始反思这段历史时,问题便出现了。人们发现一个民俗学样式,它是什么,它是如何运作的,这些问题比研究它的起源更加重要。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文章来源:尹虎彬空间

上一条: ·2003年度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综述
下一条: ·2007年度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综述
   相关链接
·[王霄冰]再语境化与海外藏中国民俗资料的溯源研究·[朱莉莉]基于文献计量学的博物馆非遗展陈叙事模式研究(2013-2023)
·[邹艳梅]近二十年来礼俗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朱奕丰]情知所起:文化认同视角下昆曲教育与活态传承的共生研究
·[朱凯雯]国际中文教育视域下中国俗文化教学研究·[周霖]审美与具身性体验:德昂族水鼓舞传承发展的身体实践研究
·[郑雅婷]歌唱革命:东北书店出版物中的革命动员民歌研究·[张宇萱]整体视角与过程转向:国内外遗产化研究综述
·[张思蕊]非遗视角下满族说部的传承与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研究·[张栋]屈原故里端午节庆仪式当代转化研究
·[岳瑾]黄河流域关中民间泥塑的文化记忆与传承研究·[袁芸健 左红卫]新疆国际大巴扎非遗集市对非遗传承传播研究
·[袁小松]中华文化认同视域下贵州传统民族乐器“玉屏箫笛”制作技艺传承发展研究·[喻颖 林毅红]新时代湖北汉绣文化基因传承研究
·[虞佳芯]瑞安龙舟竞渡的变迁研究·[叶婷婷]温州市永嘉县高额嫁妆与家庭结构关系研究
·[姚远]基于拉帕波特仪式传播理论下的非遗传承发展路径探索·[杨宇]明清洛阳地区关帝信仰碑刻的生成机制研究
·[杨馨颖]经济民俗学视域下江苏董永传说丝织文化历史演化研究·[杨蕊朵]墨江县哈尼族碧约支系牛皮大鼓舞叙事内容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