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尹虎彬]“同志歆朋为雅集”
——清季中朝文人交往与文学交流
  作者:尹虎彬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1-28 | 点击数:12456
 

  结束语

  “中朝两国的政治关系,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而建立的封建宗法关系。因此,它给两国关系添上身份、礼仪和亲情的成分。”[17]清代的中朝文学交流,自然受到这种政治关系的影响,较浓厚地反映出了儒家式的兄弟般的拟亲属关系。但是从十九世纪后半叶开始,“民族国家”现象兴起,并且逐渐成为近、现代世界历史的不可逆转的潮流,东亚各国也被推上了建设民族国家的道路。为了适应近代世界体系的行为规范和流行于世的民族国家的语境,这一地域的民族主义者调用新的民族主义词语,复活神话中的祖先,重新“叙述”民族的历史。亚洲区域内部的历史观念,其实也受到从十九世纪以来西方的欧洲中心论的历史观的限制。十九世纪的历史,也影响了我们的政治、经济和知识的构造。这一历史记忆的壁垒,成为我们在区域内开展文明对话的困难。在促进东亚区域共同体形成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抛弃民族国家的语境,也不能被动地等待市场经济体系出现的社会统合效应,所以文明间对话就应该成为不可忽视的力量。


注释:
[1] 周一良:《中朝人民的友谊关系及文化交流》,中国青年出版社,1954年。
[2] 柳得恭:《滦阳录》卷下。
[3] 同上。
[4] 徐世昌:《晚晴簃诗汇》。
[5] 纪昀:《纪文达公遗集·耳溪诗集序》。
[6] 纪昀:《纪文达公遗集·李参奉诗钞序》。
[7] 陶澍:《印心石屋文集·谈瀛前录序》。
[8] 陶澍:《韩敷山稿略序》。
[9] 陶澍:《韩敷山稿略序》。
[10] 陶澍:《权晶山诗序》。
[11] 徐世昌:《晚晴簃诗汇》。
[12] 见龙喜社编《寻诗集·跋》。
[13] 诗见金泽荣《韶护堂集》。
[14] 纪昀:《纪文达公遗集·耳溪诗集序》。
[15] 金泽荣:《韶护堂集·杂言》。
[16] 朴趾源:《燕岩集·卷九别集》。
[17] 姜龙范:《近代中朝日三国对间岛朝鲜人的政策研究》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2000年,28页。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尹虎彬空间

上一条: ·[尹虎彬]民间叙事的神话范例
下一条: ·[尹虎彬]促进文明对话、寻求和谐社会、建构世界共同体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