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学者评介

首页民俗学文库学者评介

[尹虎彬]一个民族的歌者
——乌热尔图《呼伦贝尔笔记》感言
  作者:尹虎彬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1-18 | 点击数:7221
 


  最近,笔者有幸读到乌热尔图新近出版的《呼伦贝尔笔记》,感触颇多。他一改他往日“森林小说”的文学创作风格,表现为民族志写作的新探索。他想要为读者展示的是一幅呼伦贝尔草原的文化图景:北方的森林、草原和河流,古代北方民族史、英雄传奇,古老的信仰传统、生产和生活方式,以及现代历史背景下的族群关系等等。但是,这些还只是表面的印象,我感到本书背后的意义很耐人寻味。至少,他通过民族志的写作,要传达的意义确实远远不止于这些。他站在边疆,传达边缘的声音,他代表弱势的族群和弱势的文化,代表文化上的少数派。他要表达他自己的声音,他要获取平等和理解,获得一次真诚的对话。

  《大兴安岭,猎人沉没》在广阔的历史和地理背景下,抒写了大兴安岭鄂温克族的变迁,表达了一种族群文化在全球化语境中自我阐释的强烈愿望。鄂温克族是大兴安岭的主人,他们自古以来在这里生息和繁衍,近代以来伴随着国家的兴衰而饱尝战乱的痛苦和被血腥屠杀的悲剧,它使得这个民族变得弱小,人口锐减。1960年代以来,国家建设的飞速发展,又给平静的兴安岭增添了许多不和谐的声音。我们共和国的铁道兵来了,伐木工人来了,流民大批涌入,耕地在疯狂扩张。鄂温克猎人成为外来者的“森林活地图”,成为这些不速之客的向导,帮助他们运走了上亿立方米的木材,帮助内地安置了90万的人口。猎人不再是大兴安岭的主人了!他们无论是从人口数量,还是从社会关系、生产力和生产方式来说,他们都变得不再重要了。1996年生活在大兴安岭的鄂伦春族走出森林,走到山下,开始了他们的定居生活。2003年中国最后一支大兴安岭里的原住民——奥鲁古雅鄂温克族,放弃了他们的狩猎生活,走出森林,过上了定居的生活。新闻和其他传播媒非常简短地发出了这条带有划时代意义的报道,没有画面,没有深度的报告,没有了当事人的声息。我们从此将永远失去森林里的守望者。鄂温克族——他们的声音那里去了!请听作者引用的日丹诺夫的一首诗吧:

鸟儿死去的时候,

它身上的子弹也在哭泣,

那子弹也和鸟儿一样,

它唯一的希望也是飞翔。

 

  对于作者本人来说,《呼伦贝尔笔记》堪称一部现代意义上的“英雄归来歌”。我认为这是作者的一种宿命论的结局,他就像北方民族的游吟诗人一样,注定要成为本民族的歌者。他在上个世纪曾经两度来到自己须臾不能割舍的故乡,他的人生曲线印证了古老史诗母题:英雄回归。1960 年代的回归,使他成为一个文学的猎人,1990年代的回归则使他成为北方民族的歌者。我们从他的歌声里听到一种民族的心音。在中国北方民族的口头传统之中,对族群历史和对部落英雄的赞颂,是共同的主题。乌热尔图《呼伦贝尔笔记》在核心内容上继承和再现了这个主题。无疑地,这一主题注入了全球化时代的新声,含纳了作者个人的创造和新思维。

  从西伯利亚、经蒙古草原、到新疆戈壁,在这片广大的版图上,历史上生活着众多的族群,她们大多属于阿尔泰语系民族,共同信奉着一种原生形态的宗教——萨满教。传统的学科如北方民族史、民族志学、历史比较语言学、阿尔泰学等诸多学科的学者,在不断描绘着这片土地上多民族的文化地图。在古代,北方的族群及其活动的踪迹,像游弋海洋的舰船,它们飘忽不定,来去无踪。它们或者只留下零星的古迹,或留下些微的传说和断简式的神话。从《古老的柱石》一文中我们了解到,位于乌尔逊河下游西侧山岗上的石柱、辽代的长城、金边壕,这些古代遗迹记载了突厥人、乌苏固部人和女真人的足迹。但是,历史往往成为强者的叙事。征服者和她的历史人物,往往成为民间叙事的箭垛式人物,人们愿意把古往今来经过许多世纪的创造才能完成的人类创造,归功于某个文化英雄的个人创造。位于根河下游南侧的辽长城古城遗址被误称为“成吉思汗的边墙”,位于乌尔逊河下游西侧山岗上的石柱被认为是“成吉思汗的拴马桩”,位于扎兰屯市成吉思汗镇的金边壕遗址也被误认为“成吉思汗的边墙”。从正史的角度看这些传说,它们缺乏历史证据,或者根本就是无稽之谈;但是,从口头传统的意义上来研究,它们表达了一种真实,那就是民众的信仰和观念的真实表露和族群认同的表达。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尹虎彬空间

上一条: ·[孙晓红]晓星 为了民歌的传承
下一条: ·[朱维铮]顾颉刚从政(上)
   相关链接
·[赵李娜]自发写作与自觉反思:当代家庭民俗志书写者的“反身性”探究·[赵靓]数智三月街:大理街子的平台时空与新兴民俗
·[张芸朵]女性电竞迷的交流实践与文本生产·[张勋]白俄罗斯人的传奇散文:特征、与民族性格的联系
·[张玲]起源·空间·构身:隐喻视阈下中国多民族同源神话中的民族共同体思想·[张寒月]妇女、传统手工业与民族地区新内生发展
·[张多]从“根文本”到“国家文本”:中国少数民族神话的国家纂集实践·[袁小松]中华文化认同视域下贵州传统民族乐器“玉屏箫笛”制作技艺传承发展研究
·[杨芳菲]历史在民歌中的重塑与变异·[肖志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阈下孟姜女传说的价值研究
·[萧放 叶玮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形、有感与有效路径探讨·[向伟]社会主义传统中的少数民族民间文艺:以《秦娘美》为中心的讨论
·[王艳]从延安时期到新时代:格萨尔史诗编译与研究的人民性话语·[王若帆]内附与交融:清初康普边地土司禾娘的国家认同
·[王璐]“遗产化”的意义延展:民族曲艺艺人关系重构与非遗创新·[王丹]赓续与创新:松潘花灯舞传承发展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斯琴 杜丹]海外中国民俗文献研究范式的探索与实践·[彭栓红]云冈石窟晚期造像的审美新变
·[罗瑛 潘小漫]百余年来日本学者对云南民族文化研究的视域及特色·[刘雯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少数民族节庆的文化实践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