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结语
以往人们对宝卷的探讨属于文本研究,具有历史学的旨趣,突出了宝卷的历史文献价值。按照20世纪民俗学的学科观点来看,这种研究多少忽略了该体裁样式的社会文化意义,文本背后的文化传统和现实关系被抹杀了。现代民俗学要求深入具体文化的现场,其田野工作带有学科发展所提出的新的理论假设,其根本目的是为了贯彻这一假设去获得经验性的可靠材料。后土宝卷作为该论文的研究对象之一,他的研究价值是多方面的,最重要的一点,它是活形态的文本。河北易县洪崖山一带为宝卷叙事的自然地理和文化景观,这里的后土皇帝在当地叫后山奶奶,它仍然享有人间香火。在河北洪崖山周围参与后山朝顶活动的民间神社,它们是后土崇拜仪式的组织者,同时也是地方村落社会的社火仪式的承担者。宝卷是它们的神圣文本。这是祖先的遗产,它包括表演传统。民间口头传统,今天仍然继续产生着关于后土和后土崇拜的神话叙事,成为民间意识形态的一部分。对研究者来说,我试图超越文本研究的局限,把宝卷的文本与民众的现实信仰、这种信仰的外在行为联系起来考察。我把文本和它的表演、表演者、表演场合、社会生活和民间组织综合起来进行考察的企图,是出于这样一种动机,即文化是一个整体系统,而文本的功能只有通过这个系统的整体结构才能真正被认识。这样看来,宝卷研究就不仅是文本的阅读。一旦把民间组织、人们的信仰观念、行为规范、社会制度等因素联系起来研究宝卷时,我们就会看到,宝卷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宝卷,它是社会文化系统中的文本,这使得我们对宝卷的认识必然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当我们透过文本来探讨它的传统意义时,传统的意义大于文本。这时我们便不可能孤立地只研究某个文本。后土宝卷与其他民俗学文本,如刘秀走国、后土灵验的民间叙事、地方传说和古代神话,民间神社的仪式、仪式音乐,民间艺人,地方的神灵祭祀传统,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彼此依存的系统,只有在这个系统内各个文化要素才具有生命力。
注释:
① 冀中音乐会,分布于河北定县、易县、涞水、定兴、徐水、新城、定县、雄县、清苑、等数十个县市的村镇中。音乐工作者对冀中管乐的调查始于1930年前后(如刘天华),此后,1946年华北联大,1950年杨荫浏,1986年中国音乐研究所,1993年6月至1995年4月中国音乐研究所与英人钟思第(Stephen Johnes),又陆续作过连续调查。 详见乔建中:“开幕辞”,《民间鼓吹乐研究—首届中国民间鼓吹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山东友谊出版社,1999年。另参考曹本冶、薛艺兵《河北易县涞水的后土崇拜与民间也乐社》,《中国音乐学》2000年1期。
②张振涛《民间乐师研究报告》,原载《民间鼓吹乐研究》,山东友谊出版社,1999年,第241-247页。
③参见薛艺兵《河北易县涞水的后土宝卷》,原载《音乐艺术》,2000年第2期。
④Precious Volumes:An Introduction to Chinese Sectarian Scriptures from the Sixteenth and Seventeenth Centuries, Daniel L. Overmyer,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p.281.
⑤ 2001年和2002年,我先后8次到河北易县、涞水洪崖山一带进行实地调查。田野工作是就河北民间后土信仰、仪式活动与口头传统叙事文学采集证据的过程,该专题调查采用定点、定时、定题目的调查,以事先拟订的理论假设为指导,注意了解河北易县涞来水县交界的洪崖山周围的历史遗留庙宇、碑文、地方历史记载以及口述历史、传说的相关资料。我通过该项调查发现这一带大小40 多座佛教和道教的寺庙宫观的遗迹,部分残留碑刻20 余通,其中非常重要的、与后土相关的残碑10通。该项调查最重要的部分是对涞水和易县至今仍然活跃的民间佛事会和音乐会的调查。这一部分工作属于人类学意义上的回访性质,因为,我所调查的对象即河北民间乐社,从1990年以来成为国内外民族音乐学者的调查基地,我是从民俗学角度进入这个基地的,先后采访了十几个村落的民间会统,了解他们的仪式活动和经卷表演情况。我对20多位民间艺人进行了访谈。我先后8次进行的考察经过如下:2001年8月13日至29日赴涞水县南高洛、东明义、冀家沟、李家坟、匡山村,易县的流井、马头村、豹泉村、神石庄、南洛平村、孔村进行初步摸底考察。2001年9月12日至26日,11月28日至12月13日,2002年2月20日至27日,2002年4月17日至28日,2002年6月15日至25日,先后6次对易县、定兴县和涞水县的几个村落的音乐会进行重点调查,其中的重要收获是发现并抄录《后土宝卷》7种,总计10万余字的抄写文本,这些文本属于民间会统的表演的底本,是活态的宝卷。2002年6月30日至12月25日,专门立项搜集河北易县、定兴县和涞水县流传的后土奶奶灵验传说,搜集100则传说文本,其中精选并整理出典型性的文本45个。以上材料属于研究者获得的第一手资料,它包括田野访谈、宝卷文本的采集和抄录、口头传统叙事文本的采集和整理文本,当地的人文地理风貌以及历史遗留碑文、地方志史、民间口述历史和传说文本。全部调查资料是以录音、照片、抄本、口头叙事的记录文本的形式保存的。
⑥秦建明、[法]吕敏编著《尧山圣母庙与神社》,中华书局,2002年。第59-60页。 庞建春《水利传说研究:以山陕旱作乡村社会水利传为个案》,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年。第65页。
⑦《千面英雄》,[美]约瑟夫·坎贝尔著,张承谟译,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年7月。
⑧《刘魁立民俗学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10月,第97-98页。
⑨ 董晓萍、欧达伟(R.David Arkush):《乡村戏曲表演与中国现代民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34-135页。
本文原刊于《民俗研究》2003年4期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尹虎彬空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