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会统后土祭祀活动直接促进了易县、涞水跨村落的宝卷传递。最早的后土宝卷是《承天效法后土皇帝道源度生宝卷》,为易州韩家庄善会刊刻。后山传说里讲到,满城县韩家庄有个韩十三娘,她是后山庙九龙殿的九天玄女之一。由此可见,该村刊刻宝卷与后土崇拜和祭祀应该有一定关系。韩家庄本后土卷与秘密宗教的传播有关。这一点可以从易县各村落曾经流传的其他宝卷里获得证据。易县流井乡马头村后山庙,不仅有《后土宝卷》,还有不少秘密宗教宝卷。从这些黄天教经卷的流传,我们可以断定秘密宗教在后山一带的传播。涞水县高洛村明末清初建庙。康熙末乾隆初年高洛村已有神社,有香头,且有宝卷。所以,这一带康熙年间民间宗教活动很活跃。我们注意到一村之内数个会统之间的经卷传递现象:请经和馈赠。
后土宝卷流布与后土祭祀有关。它的流布曾经与民间秘密宗教有关。后山庙附近的民间佛事会和音乐会也藏有《后土宝卷》,它们大多数是1990年以后,为适应后山庙会或后土祭祀活动的恢复而重新抄录的,这一现象的意义在于,我们可以从中看到宝卷流布的大致情况,它是与民间会统的后土崇拜的仪式活动相关联的。只抄写半部宝卷的现象说明,这时的宝卷只是为了应付表演的需要,为后土祭祀活动中请神时使用。③我们注意到后土宝卷的流布是与后土庙的分布以及后土祭祀圈相互重合的。一部宝卷由本地向次级区域的传播,是由祭祀推动的,在那里一个大的节日每年都要在固定的一个寺庙里举行。河北后土宝卷的传递呈现出一种可见的流布过程。后土祭祀圈以洪崖山为中心点,它聚集了附近村落群体,又向四周扩散更为统一的传统,即后土信仰的传统。宝卷演唱有仪式般的保护和拯救的功能。宝卷的演唱倾向于具有表演的背景,此背景的导向一是仪式的,二是娱乐的。这两者在表演背景中共存,仪式和娱乐互相并不排斥。可以概括地说,河北民间的后山老奶奶的叙事传统,其功能便直接地表现为仪式和神话的作用。
后土宝卷主题是无生老母信仰的余絮。传统的教派宝卷主题包括:传授经卷的教主的自传性陈述,对这些神谕经卷的自悟,列举教派名称及会众,创世、普渡、末世神话,禅定(内参),仪式,道德说教,地狱描绘,社会观念。宝卷主题范围是介于俗信和经典佛教之间的中间地带。宝卷具有强烈之神话意识,讲述创世或诸神之故事,神明以梦的形式脱离神形变化为凡人。宝卷号召人们脱凡入圣。当然宝卷中渗透了道德伦理观念,包括儒家之伦理,为中下层民众所信仰。④
早期的后土宝卷,它的主题是宣扬秘密宗教的。如无生老母、八卦教教义。河北易县涞水民间《后土宝卷》,其主题遗留了上述一些内容。明代的无为教把无生老母信仰具体化、定型化,塑造出无生老母这位最高女神的形象,出现了老母化为沿街乞讨的贫婆的形象。归圣主题讲老母丹霞洞修炼三十二载之后,真灵性升天界。后土老母化善门,苦海撑船,度化婴儿和姹女。化愚度贤主题讲述后土老母脱化一贫婆下凡,这一伪装及其自述身世的谎故事,在宝卷中已成为独立的叙事成分,它反复出现。伪装和谎故事为一特定主题,这也出现在希腊史诗之中。这些主题具有普遍性。
宝卷是在传统诗学的框架之内被编织出来的,造卷的人是按照传统的范例进行编制,他的创造性表现在他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最有效地利用传统给定的形式,向民众灌输教派思想或民间信仰。宝卷具备了一般宗教经卷的语言、篇章结构特点,利用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手段,同时也具有地方性、民间性和口头传统的叙事模式。从文本的层面来说,宝卷和民间叙事文本,两者之间是互为文本的,两者存在着借用、传递、标准化、地方化的动态影响过程。对这个过程的认识必须借助于文化语境的认识来完成。地方性知识就是宝卷的语境。它是我们田野工作中反复取证过程中获得的认识。它包括小范围的观察,如仪式行为、民俗事象,包括神话、宗教,地方社会、信仰群体、仪式生活、口头传统。这些地方性的内部知识,无疑会拓展我们对宝卷文本的认识,即宝卷不仅是字传的、语言层面的篇章,也是心理的、行为的、仪式的传承文本。
我们从河北民间会统拥有的后土宝卷入手,首先研究宝卷的版本,揭示它的文本来源。搞清文本的背景、演变和流布特征。从民间叙事学的角度,研究宝卷的主题和语篇结构。主题研究是为了在宝卷和民间口头叙事文本之间建立一个可以比较的共同层面。更进一步的探讨还在于,宝卷与口头叙事的互为文本的历史意义。这一意义的阐释仍然可以从主题学研究入手。主题分析可以解释一个特定传统内部历史演变的要素。文化传承包括文字的、图象的、口述的、仪式行为的诸多要素,互文性研究把这些要素综合起来,研究文本的传统意义。这一研究也是为理解宝卷与神话、信仰、仪式关系而服务的。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尹虎彬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