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这张照片,倍加思念我敬爱的父亲——晓星。
这是晓星2006年3月4日在国家博物馆参观文化部举办的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时的留影。那时他身患重病,但听说这个展览,坚持要去参观。当走到这张照片前,他激动得脸都红了,兴奋地用拇指骨折的右手,指着照片上戴眼镜的人对家人说:“这就是我!”
这是他当年在山西河曲采集民歌时留下的珍贵瞬间。他做梦也没有想到,半个多世纪前辛勤耕耘的历史,会在53年后被国家列为文化遗产保护对象而为世人所关注。
他珍视这张照片,不是他发自内心的喜悦掩盖了病痛的折磨,而是他所置身的情境引出的一段尘封很久,却终生难忘的往事。那是他潜心民族民间口头文化保护工作的开始。
1953年9月至12月,他率中央音乐学院中国民族音乐研究所(现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前身)7人采访组,赴山西河曲县发掘、调查、采集河曲民歌,他任组长。他们踏遍了河曲的山野和村落,探访了无数民间艺人,完全靠口传、身授和手记,搜集到4500余首民间歌曲、400多首民歌曲调和45出二人台(歌舞小戏),并对采集地民歌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做了深入细致的调研。回京后,他主持编写出《河曲民歌采集调查工作报告》和《河曲民歌采访专辑》(再版时更名为《河曲民间歌曲调查研究专辑》),并独自撰写出《河曲的山曲与生活》的论文。相关工作历时一年零两个月完成。他在调查报告中言:“在河曲的采集、调查、体会,大大丰富了我对民间音乐的感性认识,那段经历给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那是他从实际生活出发,学习、研究民间艺术的起始,也是他系统探索一个地区民歌与人民生活关系的一次积极尝试,更是一次搜集、整理、传承口头民间艺术的重要实践。
上述有关河曲民歌的著作在音乐界产生了很大影响。前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吕骥给予充分肯定,他曾在文章中写道:“在山西河曲一县对当地民歌和民歌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所做的全面调查,在民间音乐整理、研究方法上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对扩大民间音乐工作的认识,提高对民间音乐的理解,改进对研究民间音乐工作方法都有很大的帮助。虽然目前很少有人注意到这种方法,但这个方法是每一个民间音乐研究机构、每一个歌舞团、每一个省市群众艺术馆全面研究一个地区的民间音乐所应该采取的,也应该做到的。”
此项工作也引起民间文艺学界的重视。民间文艺学专家、前中国社科院文学所所长刘魁立将其撰写为条目,载入《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第一卷。条目除介绍河曲民歌调研专辑的内容、特色、科学性,还着重指出书中通过介绍民歌深刻反映劳动人民对旧社会的愤怨,对自由幸福和纯洁爱情的追求,以及对解放后新生活的赞颂,并指出:占全书1/2以上的调研报告详细介绍了河曲劳动人民的经济生活、劳动生活和爱情生活等方面的情况,为深刻理解河曲民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提供了十分珍贵的资料,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科学水平,是中国出版的优秀民歌集之一。
此后,晓星应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和北京师范大学人民口头创作研究班邀请,屡做专题报告,传播经验。《河曲民间歌曲调查专辑》一书至今仍具有权威性。一位记者曾这样写道:“河曲人的歌唱了一辈又一辈,但遗憾的是没有留下多少记载。在我的采访过程中,能索要的关于河曲山曲的资料少之又少。最权威的资料还是由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研究所出版的《河曲民间歌曲》一书,该书的作者,原《词刊》主编晓星于1953年到河曲采风,精心编写了这部河曲民歌经典专著。这部书详细记录了晓星同志在河曲生活的3个多月里,从农民口中收集和记录下来的最原始的河曲山曲。在河曲人民的手中,这部专著一印再印,历经了半个世纪的风雨,至今仍为研究河曲民歌最基本的资料。”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文化传播网 2009-04-04 07:06 【本文责编:思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