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吴歌,是指在吴语地区流传的民歌民谣的总称。从南朝的“吴声歌曲”到明代冯梦龙辑录的《挂枝儿》、《山歌》,从民国时期歌谣运动中搜集的吴歌,到建国后至今编辑出版的吴歌,其中最常见的母题便是“私情”,它在不同时代、不同作品中反复出现,可以被看做是一个原型母题。本文从原型批评的角度,从文字语源的视野,通过对民族文化传统源头——神话和汉字中的原型表象的挖掘,对吴歌的私情母题、女性称谓等进行探赜索隐式的考究。
[关键词] 吴歌;私情;母题;神话;原型;女性
[中图分类号] I27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7214(2006)04-0064-06
吴歌,古称“吴歈”、“吴吟”,是吴地历代民众集体创作的民歌民谣及韵文作品。从六朝乐府中的“吴声歌曲”,到明代冯梦龙所辑的《童痴一弄·挂枝儿》、《童痴二弄·山歌》,从民国时期歌谣运动中所搜集到的吴歌集,到建国后至今整理、编辑、出版的各种吴地歌谣集成、长篇叙事吴歌等等,迄今我们已看到千余首接近真实的吴歌。就性质而言,在这些吴歌中,情歌所占的比重最大,价值也最高,甚至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吴歌的特色。吴歌曰:“无郎无姐不成歌”,可以说,吴歌的传统便是表现男女之情的情歌。
凡是有文化传统的地方,就有母题存在。什么是文化传统?“传统是围绕人类的不同活动领域而形成的代代相传的行事方式,是一种对社会行为具有规范作用和道德感召力的文化力量,同时也是人类在历史长河中的创造性想象的积淀”。“文化传统表现为某些文化因子一旦产生,就在其所属的群体中不断复制和再现,并伴随着历史的延伸代代相传。人们常常把文化传统中那些具有传承性的文化因子称为‘母题’”。汤普森在其理论著作《民间故事》中对母题的内涵进行了这样的界定:“一个母题是一个故事中的最小元素,它具有在传统中延续的能力,为了有这种能力,它必须具有某些不寻常的和动人的力量。”当代的比较文学家则对“母题”一词做出这样的解释:母题“指的是一个主题、人物、故事情节、或字句样式,其一再出现于某文学作品里,成为利于统一整个作品的有意义线索;也可能是一个意象或原型,由于一再出现,使整个作品有一脉络,而加强美学吸引力;也可能成为作品里代表某种含义的符号。”(陈建宪,1996:20-22)
作为民间叙事文学作品内容的最小元素,母题既可以是一种观念、一种行为、—个角色、一种人物类型,也可以是一种结构特点、—个情节单位。这些元素有着某种非同寻常的力量,使它们能在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中不断地延续。它们的数量是有限的,但是它们通过各种不同的组合,却可以变化出无数的民间文学作品。
就吴歌而言,最常见的、反复出现的元素就是“私情”,私情便是吴歌中一个十分常见的母题,它在不同的作品与不同的时代不断复制和再现,因此可以被看做是一个母题。这一母题不但具有在传统中延续的能力,而且也具有非同寻常的和动人的力量。其丰富性,既包括了男女之情,如相互间的赞慕、初恋、相思、热恋等,也充满了人性的呼唤和对封建礼教的抗争。
举冯梦龙《山歌》为例,《山歌》共10卷,383首,其中有370多首与私情有关,占总数的97%还多。其内容多以抒写男女情爱为主,有的是反映未婚青年私自相恋,有的反映已婚之妇不满既定婚姻、迫求自由爱情,有的则描写以张扬情欲为主的男女关系,还有的是谴责情人用情不专,反抗父母或丈夫的压迫。而在长篇叙事吴歌中,私情山歌也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如《五姑娘》、《赵圣关》、《如何山歌》、《薛六郎偷阿姨山歌》、《红郎娶小姨》、《小翟冈山歌》、《结私情》、《断私情》、《卖盐商》、《鲍六姐》等。正是这类私情山歌,在所有长篇吴歌中最具代表性、影响最深、成就也最大,也许是因为顺应了人文精神的觉醒和社会发展的规律,道出了人民群众的心声,因而才受到广泛的欢迎,在民间口耳相传数百年而不衰。
有一种看法认为,某些私情长歌是在短歌的基础上慢慢发展起来的,比如冯梦龙的《山歌》中有一首《嫁》就显露出了这种长篇私情山歌的雏形:“嫁出囡儿哭出子个浜,掉子村中恍后生,三朝满月我搭你重相会,假充娘舅望外甥。”(冯梦龙,1986:323)后来在吴语地区发现的《卖盐商》、《卖衣香》、《老囡嫁人》、《白杨村山歌》等长歌,都有类似的情节:两个相爱的人不能自由结合,女子被迫他嫁,约定三个月后,以舅甥名义再相会。
还有一种看法认为,私情山歌主要来自于当时的社会新闻。明清之际,随着商品经济发展而兴起的社会思潮,争取个性解放,追求婚姻自由,宣扬世俗享受。在民间,与封建礼教抗争的事时有发生,结识私情等社会新闻也散播于城镇乡村。这些新闻触动并促使民间歌手据此编唱山歌,这类长篇叙事吴歌在长期流传过程中,往往已和本事相去甚远,而且同一题材的长歌,还会产生各种不同的变体(蔡利民、杨佳颖,2002)。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学苑出版社网站 【本文责编:王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