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什么是民俗
生产劳动民俗
日常生活民俗
社会组织民俗
岁时节日民俗
人生礼仪
游艺民俗
民间观念
民间文学
   什么是民俗学
中国民俗学
历史民俗学
理论民俗学
应用民俗学
民俗语言学
艺术民俗学
   关键词与术语
   观风问俗
   民俗图说
   China in Focus

观风问俗

首页民俗与民俗学观风问俗

风筝,从来都不是单纯的游戏
  作者:孙晓华 编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7-04-04 | 点击数:12290
 

放纸鸢作为一种娱乐 

  放纸鸢作为一种娱乐活动,唐代已有史料记载。 

  路德延《小儿诗五十韵》,叙述了唐代各种儿童游戏,有竹马、藏钩、秋千、斗草、踢球、放纸鸢等,“折竹装泥燕,添丝放纸鸢”。唐采的《纸鸢赋》中也说:“代有游童,乐事未工,饰素纸以成鸟,象飞鸢之戾空:野鹄来迁而伴飞,都人相视而指看。”

走向世界的风筝。法国贝尔克国际风筝节作品 

  到了宋代,放纸鸢已不只是儿童的游戏,也成为成年人的娱乐。王明清《捍麈后录》上记:宋徽宗赵佶初即位,爱好玩乐,在“禁中放纸鸢,落人间”。宋仁宗的宰相寇准的《纸鸢》诗说:“碧落秋方静,腾空力尚微。清凤如可托,终共白云飞。” 

  《武林旧亭》记载,宋孝宗奉宋高宗在西湖上游幸,“时承平日久,乐与民同,凡游观买卖,皆无所禁。至于吹弹、舞拍、投壶、蹴鞠、杂艺、水爆、风筝,不可胜数。”

 

手工业兴起 

  在社会广泛开展放风筝游戏的基础上,也有了专门扎制风筝和制作放风筝线的小手工业者。 

  《武林旧事》记载:临安城就有卖“弹弓、鹁鸽铃、风筝、药线”的几十户人家:专业放风筝的艺人,有“周三、吕偏头”等。由此可以窥见宋代放风筝活动开展的盛况。 

黛玉放风筝的寓意

   宋代已认识了放风筝游戏的健身作用。 

  《续博物志》载:“今之纸鸢,引丝而上,令小儿张口望视,以泄内热。”放风筝要长时间昂首仰望,还要奔跑疾走,举臂牵引;而放风筝又多是在空气新鲜的郊外。这确是一种寓健身于游戏之中的极好活动。 

  明、清时期的放风筝活动就有了更大的发展,不仅一般人家,就象《红楼梦》中所描写的宝玉、黛玉那样的文弱公子、小姐,也在大观园中放风筝。放风筝游戏毕竟是儿童参加的多。

  明清时有许多诗都是借儿童放风筝以寄意。如宋伯仁《纸鸢》诗:“弄假如真舞碧空,吹嘘全在一丝风。惟惭尺五天将近,犹在儿童掌握中。”徐文长《纸鸢图》诗:“柳条搓线絮搓棉,搓够千寻放纸鸢。消得春风多少力,带将儿辈上青天。”孔尚任《燕九竹枝词》:“结伴儿童裤褶红,手提线索骂天公;人人夸尔春来早,欠我风筝五丈风。”

 

玩风筝玩出的文化 

  中国风筝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作为一种文化,一种民间艺术,自然也有它的流派。中国地域辽阔,风筝的种类、样式繁多,千姿百态,风筝的特色与地域文化息息相关。主要有齐鲁之地的潍坊风筝,北平的北京风筝,渤海湾的天津风筝,大盘地中的四川风筝。 

  这种文化已经深入民间,广为流传。

漂洋过海的“洋”风筝

   要论起气势绝伦,龙飞凤舞当属自古多福之地齐鲁山东地界的潍坊风筝华丽超群。坊风筝经过历史演变和横向传播,逐渐形成了选材讲究、造型优美、扎糊精巧、形象生动、绘画艳丽、起飞灵活的传统风格与艺术特色,和京(北京)式风筝、津(天津)式风筝、四川风筝等交相辉映,鼎足而立。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星岛环球网 2007-04-02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三月里来好春光 古人教你这样“斗风筝”
下一条: ·茶马古道上的东巴文化
   相关链接
·[汤健敏]节日结构中民间艺术的传承·[师慧]晚清民国的文化娱乐业与江南宣卷的现代发展
·[张文艳 张启龙 乔方辉 张统夏]非遗传承人在推动民间艺术传承与创新中的作用研究·[于翔]心流:女性剪纸群体的最优心理体验
·[邬梦茜]浅析民间艺术的遗产化·[程启芳]楚州十番锣鼓的审美经验研究
·[林德山]从资源到资本:民间艺术旅游开发路径研究·[林安宁]基于共时研究的傩定义与范畴新探
·潍坊风筝会联动《王者荣耀》,让传统文化传承跨越时空界限·[菅丰 雷婷]民俗学艺术论题的转向
·[徐赣丽]民间艺术的当代变迁 ·[邬梦茜]试析民间艺术的现代传承
·中国国际民间艺术节八月举办·[乌丙安]带徒传艺:保护民间艺术遗产的关键
·《村寨里的纸文明》首卷新书发布会在中国文联举行·激发民间艺术创作的主动性与活力
·法国民间艺术节:推动文化多样性 促进族群间交流·[季中扬]“生生”美学与民间艺术
·[季中扬]论民间艺术美学的三个核心范畴·[季中扬 高小康]民间艺术的审美经验与价值重估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