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学者评介

首页民俗学文库学者评介

[施爱东]立“红卫兵套装”为国服?
  作者:施爱东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7-12-04 | 点击数:5862
 


2007年度文化关键词之一——汉服

“1217俱乐部”话题:立“红卫兵套装”为国服?

  [核心提示:2007年,一位名为“长衫适朱”的网友提议,应该确立“红卫兵套装”为国服;建议在中国的博士、硕士、学士三大学位授予时,穿着红卫兵系列的中国式学位服;奥运会开幕式,应以红卫兵方阵为主。这个提议显然不合潮流。我们应当以审美的眼光去对待汉服,而不是刻意去挖掘和附会其背后的民族主义情绪。通过欣赏汉服、喜爱汉服进而上升到对我们中华民族的认同和热爱,这当然是好事,但汉服本身,不需要承载过多的文化思绪。]

 

张大中笔下的红卫兵

  2001年10月,20名国家元首穿着传统中式服装,在上海举行的APEC高峰论坛上集体亮相,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设计师们在讨论给这套服装起名的时候,千挑万拣,最后名之为“唐装”。

  APEC峰会落幕,很快就到了春节,借助春节大红大绿的喜庆商机,市场上满目都是各色唐装。唐装迅速成为一种时尚,在中华大地狠狠地流行了三到四年。

  唐装原本可以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唐朝的服装”,另外一种是“美国唐人街华人的中式着装”。APEC峰会上的唐装其实是清末满族马褂的延续与改良,既不是唐朝的服装,也不是唐人街的服装,在此只代表传统的、中国式的日常着装,用以区分西装。

  2005年以来,“过渡礼仪”突然成为一种时尚话语,“成人礼”自然也逐渐衍化为一种时尚行为,许多中学都搞一些所谓的宣誓仪式,一些小学也在新生入学的时候为学生做什么“开笔礼”。如此,复兴中国式的礼仪服饰也就提到了议事日程。

  市面上流行的唐装是一种日常着装,显然不适合作为礼仪服饰,再加上大众对于唐装审美的日渐疲劳,于是,有人提出了“汉服”的概念。2006年9月3日,曾有网友发起了一场汉服宣传活动,数十名来自苏锡常及上海地区的汉服爱好者身着宽袖长袍出现在无锡闹市街头,向市民宣传汉服特色,希望以此促进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

  对于什么是汉服,也没有谁给出一个明确的定义,大致也是“具有汉民族自己独特特色的服装体系”的意思。唐装与汉服二分了汉民族传统服饰概念,二者在功能上的差别大致可以这么区分:前者用来作为日常着装,后者用来作为礼仪服饰。

  2006年两会期间,汉服受到一些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热捧。有政协委员提议,应该确立汉服为国服;还有人大代表建议,应在中国的博士、硕士、学士三大学位授予时,穿着汉服系列的中国式学位服,以此来推动中国的汉服复兴。在汉服的推广上,他们认为可以在婚礼、节日庆典以及传统文化活动中提倡使用。

  当然,也有反对者认为这是一种荒谬的、自欺欺人的提议。博士服作为一种世界通行的服饰语言,完全没必要强行“汉化”。反对者讽刺说,如果真要较真,那干脆连博士、硕士、学士也别叫,直接叫做进士、举人、秀才岂不更加纯粹?现代大学体制也是西方来的,我们干脆改叫书院、贡院好了;或者更纯粹一些,大学系科也改回到算术学、阴阳学、炼丹术之类的国粹传统中去。

  汉服的炒作在2007年达到一个小高潮。据报道,单西安一地就有多项活动。如上巳节期间,某网站在大唐芙蓉园仕女馆举办“丁亥年汉服文化活动”,60多名网友身着汉服,参加三位白衣少女的成人仪式。紧接着,另一家网站策划了一出“丁亥年中国长安汉服成人礼”,23位青年男女加冠加笄后,向各自父母行三拜大礼,以这种方式宣告自己“成人”。10月3日,又有3对新人在大雁塔北广场举行“丁亥年长安汉服正婚之礼”, 新人身穿汉服表演了各种新婚仪式。每次活动都能吸引众多市民或游客。

  2007年,一批立志于复兴华夏文化的“爱国人士”有计划有组织地拟布了一份《复兴华夏礼仪服饰,展现五千年的辉煌——关于北京奥运会服饰礼仪倡议书》,建议北京2008年奥运会采用传统礼仪服饰,使中华数千年的服饰礼仪传统重新回到现实生活中来。这份倡议书由河北明德学堂、苏州复兴私塾提出,由济南大学某教授执笔。倡议书得到海内外近百位“专家学者”及“民间学人”的签名支持,并由华夏复兴论坛、全球读经教育网等20余家网站于4月5日联合同步发布,迅速被上千家网站转载,网友们对此毁誉参半。

  一位名为“长衫适朱”的网友提议,应该确立“红卫兵套装”为国服;建议在中国的博士、硕士、学士三大学位授予时,穿着红卫兵系列的中国式学位服;奥运会开幕式,应以红卫兵方阵为主。

  “长衫适朱”模仿《倡议书》的书写方式,草拟了一份《复兴红卫兵礼仪服饰——关于北京奥运会服饰礼仪倡议书》:“红卫兵套装是最能体现华夏文化精神的服饰。套装象征天人合一,恢宏大度,公平正直,包容万物的东方美德。衣服笔挺,象征刚正不阿;头上还有一顶帽子,晴可挡烈日,雨可作小伞;裤子左右各有一条缝,象征人道正直;腰系武装带,象征权衡;分上衣、裤子两部分,象征两仪;上衣有四个兜,象征一年四季;裤子有两个兜,象征海峡两岸一衣带水和一国两制。因此,把套装作为华夏民族的礼服是最佳的,也是唯一的选择。因此,建议中国的运动员在奥运会上,在入场式、闭幕式上身穿红卫兵套装,司仪及礼仪人员等也身穿红卫兵套装。至少应该有红卫兵方阵。”

  正在奥运服饰是否使用汉服闹得沸沸扬扬的时候,北京官方及时表态不会将所谓“汉服”作为奥运礼服,并且指奥运礼服的设计理念,将包含历史的元素、现代的创意和未来的概念,颜色主要可能是红黄两色,也可以考虑祥云、莲花等中国古代流行图案,将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这一快捷的表态,迅速把刚刚爆炒起来的“倡议书”打入了冷宫,也许是倡议者们所始料未及的。

  奥运服饰问题刚刚落下,北京大学关于“中华学位服设计大赛”的活动又被推上前台。新闻缘起于北京大学五四文化节中的一个服装设计赛,据该校一位老师介绍,比赛只是北大内部的一次社团活动,“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同学们的创新精神和原创的校园文化”。可是,大众传媒敏感地把它与人大代表的学位服议案挂起钩来,把它看作是“社会上围绕汉服进行的各类活动的又一高潮”,继而有人称北大此举哗众取宠,有人支持有人反对。

  有网友认为,一种已经被历史淘汰了的服装,是不可能被人为复兴的,鼓吹复兴汉服,可能只是少数人的一种时尚审美的行为艺术,本身并不承载太多的“爱国”“礼教”“传统”“文化”的内涵。正如2006年4月北京师范大学“梦回汉唐——大型汉服展”活动中一位学生干部所说的:“汉服对不少人来说只是猎奇,没见过的想见见,没穿过的想试试,看多了就腻了。”该校一位老师指出:“我们应当以审美的眼光去对待汉服,而不是刻意去挖掘和附会其背后的民族主义情绪。通过欣赏汉服、喜爱汉服进而上升到对我们中华民族的认同和热爱,这当然是好事,但汉服本身,不需要承载过多的文化思绪。”

  [作者简介:施爱东,1968年出生于江西信丰,中山大学理学学士、文学硕士、文学博士,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近年主要研究领域为故事学、民俗学学术史。]

    [编后按]:自2007年11月19日开始,人民网文化频道开通“1217俱乐部”话题栏目,以“1217俱乐部”文化团体独特的"关键词"观察视觉,梳理年度文化现象与脉络,窥探中国社会精神生活的点滴变化形式。“1217俱乐部”是一个以青年学者为主体的文化团体。其观察角度,是尽量将“新闻”历史化,发掘时事在历史谱系中的位置;其关注重点,在于“评论之评论”,即媒体与公众对事件的反响与互动;其写作宗旨,是企图做历史的记录者,不仅记录事件,也记录时人的想法,更记录个性化的思考,让人可以在一时一事的描述与评论中,窥探中国社会精神生活的点滴变化。

  文章来源:人民网·文化频道 2007年11月20日08:44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刘锡诚]象征学的诱惑
下一条: ·冯骥才:天津民间文化的守望者
   相关链接
·[施雅慧]传统文化复兴背景下当代汉服运动的发展研究·大众讲坛开讲中式服装与汉服运动
·[周星]新唐装、汉服与汉服运动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