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会议通知:“日常生活及其超越——民俗学/民间文学的对象与伦理关切”学术研讨会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中国实践

首页民俗与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实践

[陈建宪]文化创新与母题重构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的功能整合
  作者:陈建宪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4-03 | 点击数:14392
 

 

历史发展峰回路转,现代化的传播方式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复兴提供了新的机遇。人类的传播方式经历过几个大的变化,从口头文化、印刷文化发展到电子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是口头文化的产物,其最显著的特点是传播者与接受者同时在场,在传播过程中双向互动。曾几何时,印刷文化和电视、广播等单向传媒对口头文化造成巨大冲击。但到了今天,大众传播手段从电视、广播、报刊书籍等旧传媒发展到了新传媒时代,即基于网络通讯的电脑、手机、数字电视等,又从单向传播回到了互动传播,网络使民间表达得以实现,双向互动轻松完成。网络为大众提供了积极建构共享意义的便利条件,使民间文化基因有了重新复活的物质基础,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涅槃新生创造了条件。
现代化的产业运作模式中,创意产业是目前世界上异军突起的一种文化创新方式。所谓创意产业,是全球化条件下以人们在消费时代的精神文化娱乐需求为基础,以高科技技术手段为支撑,以网络等新传播方式为主导,以文化艺术与经济的全面结合为特征的、跨国、跨行业、跨部门、跨领域重组或创建的新型产业集群。它以创意为核心,向大众提供文化、艺术、精神、心理、休闲和娱乐产品。广告、建筑、艺术和文物交易、工艺品、时装设计、电影、音乐、表演、出版、电脑游戏、电视广播,包括旅游、博物馆、美术馆和体育等,都属于这个行业。由于创造性是产业运作方式的核心,因此其成败常常取决于创意产品在风格、基调、艺术特色等方面的独创性,取决于产品唤起集体情感的心理力量。所以,保存着集体记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自然而然成为最有价值的创意素材。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创意产业的联姻,有着不可限量的前景。在这方面,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似乎已经有了相当的“文化自觉”,如几个获得巨大成功的产品,从《哈利·波特》、《怪物史瑞克》到《达·芬奇密码》,都是将解构了的非物质文化传统元素,以现代形式重新组装起来。近年出品的一些电脑游戏,如美国暴雪公司的《暗黑破坏神》和台湾大宇公司的《轩辕剑》、《天之痕》等,也按这样的方式操作,相当成功。这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现代转化的自觉态度,值得我们借鉴。
当然,硬币总有两面。笔者在鼓吹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现代化重构的同时,也知道可能会带来一些负面效应,如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滥用等。笔者十分赞同冯天瑜先生在谈到对神话资源的利用时所发表的意见:“神话资源转化必须警惕两种倾向,一种倾向把神话资源的转化视为伪民俗、伪神话活动,认为这种转化不可能还原神话本真,因而反对进行神话资源的转化研究与实践;另一种倾向刚好相反,走到了另一个极端,认为神话资源转化可以任意夸张、想象,以当代人的观念与需求为标准,尤其在商业文化与政治思想的复杂支配下,完全悖离古典资源(包括神话)的本意与原型,对古典资源任意歪曲。显然这两种倾向都非常有害,必须杜绝。”{1}
国际学术界从20世纪50年代始,就对“伪民俗”(fakelore)问题展开了激烈论争,至今没有定论。困难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与有形文化遗产形态完全不同,它以口头讲述和行为传承等动态方式存活,始终与变化着的文化语境相适应,表达的是当下传承主体的鲜活情感。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例如中国四大传说,往往涉及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有古典形态、现代形态和多种过渡形态,至今仍在不断被重新改编。我们怎样判定哪种形态是“伪”哪种是“真”呢?曾任美国民俗学会主席的道尔逊(Richard M. Dorson),对“fakelore”曾作了这样的界定:“fakelore是那些声称是名副其实的民俗而实质上是假造的或人工拼凑的作品。这些作品不是出自田野采录,而是来自较早的文献,或是来自一条不断反刍的新闻资料,或者甚至纯粹出自虚构。”(Dorson,1969:60)道尔逊对所谓的“伪民俗”严辞谴责,但阿兰·邓迪斯教授却指出:德国的格林童话、芬兰的《卡列瓦拉》和美国通俗文学中塑造的保罗·班扬,都不是纯粹的原生态民间作品,但这些作品在所在国却引起了人们对于本民族文化的关注,对民族精神的建构起到了重大的积极作用。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代转化,有关决策者如果充分发挥专家学者的作用,实行科学决策,是能够避免对遗产的粗暴破坏的。举一个例子,2006年五一节,武汉市一个新的文化景点——大禹神话园正式向公众开放。武汉作为一个水患严重的城市,防治洪水历来是市政建设的重中之重。而在武汉最险的防洪地段之一——长江汉水交汇的龟山脚下,自古有不少与治水相关的宗教建筑,其中一个是著名的龙王庙,另一个就是禹稷行宫。在设计江滩建设时,为了把防洪设施与旅游休闲结合起来,使江滩建设展现人文风貌,武汉市决定在原有禹稷行宫基础上,建设一个大禹神话园。作为一项政府工程,邀请了各方面的专家学者直接参与工程的论证和建设。这一工程聘请历史学、考古学、神话学、建筑学及艺术设计等方面的学者组成专家组,在确定神话主题、选取神话故事、形象塑造原则和景观规划、艺术造型等方面,努力实现决策的科学化。这样做的结果,既保护和弘扬了大禹神话的精神传统,也赋予了其时代的内涵,同时结合武汉的水文化特点,突显了城市的文化特色与精神风貌,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任何一种非物质文化传统,其结构都有两个层面:一个是由具体的情节、形象、仪式、行为等构成的文化母题,形成一种带有符号意义的精神基因;另一个是这个文化母题在某个具体时空中的表现形式。这种形式是与时俱变的。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推陈出新,应该是精神内核不变,象征符号不变,母题不变,但是表现形式却可以而且完全应该充分的现代化。现代人喜欢什么形式,动漫、口袋书、游戏、影视等等,都可以。
综上所述,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不是经济包袱而是珍贵资源。对这种资源首先要抢救和保护,并通过文化创新来继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有通过功能转化,在现代社会中发挥新的功能,才可能真正地存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转化形式是母题重构式,旧时代的非物质文化体系会消亡,但其中许多基因仍有活力,通过现代形式的基因重组,在保持精神内核和象征符号不变的前提下,它们能够以现代形式复活。创意产业的兴起,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代复活和弘扬的一个极好机遇。
本文原刊于《民间文化论坛》2006年第4期,注释请参见纸媒原刊。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学苑出版社网站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冯骥才]文化遗产日的意义
下一条: ·第三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即将公布
   相关链接
·[马盛德]《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十讲》·[郭翠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到“活态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术语选择事件史循证研究
·中山大学 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 2024年全国高校非遗政策与实务培训班招生简章·[康丽]从女性赋权到性别协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发展史上的性别平等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非遗公约》缔约国大会第十届会议将于6月在巴黎召开·非遗热点丨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通过非遗保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敬文民俗学沙龙:第40期活动预告·首期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插花高级研修班在京开班
·朱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巴莫曲布嫫: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
·青岛大学举办“万柿大集——第三届柿子采摘文化节暨胶州非遗进校园活动”·王晨阳:在“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 学术论坛上的致辞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学术论坛在山东大学举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多部门地区办事处驻华代表处主任夏泽翰教授:两个关键点
·视频 ‖ 水是一切生命之源:魁立先生访谈·新书发布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国经验》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选编·[王晨阳]全面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
·[王晨阳]非遗成都论坛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马盛德:非遗传统舞蹈首先是保护传承,“创新”不能太着急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