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什么是民俗
生产劳动民俗
日常生活民俗
社会组织民俗
岁时节日民俗
人生礼仪
游艺民俗
民间观念
民间文学
   什么是民俗学
中国民俗学
历史民俗学
理论民俗学
应用民俗学
民俗语言学
艺术民俗学
   关键词与术语
   观风问俗
   民俗图说
   China in Focus

民俗图说

首页民俗与民俗学民俗图说

咸水歌——水上人家的“诗经”生活
  作者:郭珊/撰文;严明/摄影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3-23 | 点击数:23880
 

  解码咸水歌

  【溯源】

  咸水歌,又称咸水叹、白话渔歌、叹姑妹等,主要流行于珠江三角洲河网交错地带以及沿海地区,包括中山、珠海、番禺、顺德、东莞、台山等地。此外,阳江、电白等广东沿海地区及香港、澳门等地也有传唱。内容主要以人们在水上田间劳作、恋爱等生活为主,属于渔歌体系。

  【唱腔】

  中山“咸水歌”因歌腔的不同而分为“咸水歌”、“大缯歌”(流行于中山大缯的咸水歌)、“姑妹歌”(加衬词“姑妹”的咸水歌)、“高堂歌”(流行于高堂地区的咸水歌)等。“咸水歌”又分为长句和短句,“高堂歌”又分为古腔和新腔。

  【特色】

  咸水歌一般由上下两句组成单乐段,或由四个乐句组成复乐段。咸水歌沿用了中国古代五声音阶,它的结尾终止方式非常特别,在全国民歌中绝无仅有。有独唱、对唱等形式。尤其以男女互答、现场“爆肚”(即兴创作)最为精彩。歌者随口而唱,见人唱人,见物咏物,歌词多用当地口头语,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曲调悠扬、婉转,善用比兴,形象生动,韵味浓郁。

  【婚俗】

  疍民常常通过对歌寻找意中人。如有姑娘待嫁,便在船尾置花草以示招亲。姑娘出嫁前,由姐妹陪同哭三天三夜,男方要唱着歌去迎亲。迎娶婚礼,一般都在船上进行。新婚之夜,彼此唱歌逗乐,直至深夜。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南方日报 2009-03-19 09:51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未曾修饰的生命热情——连南瑶族耍歌堂
下一条: ·丹砂文化:一个民族遥远而又清晰的记忆
   相关链接
·[祝晓彤 周敏]共塑“地方芭蕾”:中华葫芦第一村的内生驱动与协同治理·[朱煜荣]纳西族热美蹉传承人的双重身份调适与实践研究
·[周玥]刺绣非遗生产性保护中的文化协商与女性主体赋权·[周腾]从故事到非遗:苕瓜打金牛传说的地方实践探颐
·[周春雨]匠心琢玉:《庄子》中技艺故事的诗性智慧·[赵月园]非遗记忆下的民间信仰空间构造
·[张竹村]国际非遗保护领域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工匠管理机制分析与启示·[袁玥]文化展演场:近代上海书场的表演与空间
·[姚慧]黄河流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姚航]都市民俗的“再嵌入”及其调适:非遗的“异地落户”现象研究
·[徐心怡]非遗直播带货中的“魅”的现象剖析:非遗直播带货的民俗主义实践·[熊睿]基层遗产实践:县级饮食类非遗项目申报策略评述
·[肖波 宁蓝玉]从传说意象到旅游地标:文化记忆视角下鹊桥的创新转化·[翁瑾亮]北岳祭祀的当代转向
·[王雨铭]生成性遗产:民间文学类的非遗保护建构·[王心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在地实践:以浙江省“3+N 保护行动(2018-2024)”为主线
·[王翘楚]“网红旅游城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双品牌互构实践探究·[王大千]非遗节日传承保护的思考
·[宋丹]“一带一路”视角下中国珐琅工艺的演变·[宋博文]数字时代的非遗研究刍议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