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乌丙安]中国戏曲古源辨
  作者:乌丙安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1-08 | 点击数:17587
 

  (三)关于春秋、战国时戏曲的问题

  春秋时戏曲是否形成?倒是个值得研究的问题。一年一度,岁十二月而后举行的规模盛大的民间祀百神的节目“蜡祭”,确是值得重视的活动。可惜这种祭神娱人的表演活动官方记载少得可怜。但是我们可以猜想到当时的表演,在以前那种歌舞形式中开始有了明显的扮演特点。“岁终聚戏”的节日娱乐活动在当时民间盛行,说明了奴隶制崩溃时期民间艺术争得了很大的解放。我们从民间多少世纪以来发展着的农村岁末新正“社火”活动的内容与形式看到这种影响。

  前面曾说过,周乐舞后期逐渐吸取了民间“舞散乐”,这个“散乐”一直发展下来,代代相传,它不仅有歌、有舞,也有舞以外的表演。历代统治者明敕禁令,不许“散乐”舞巡村串乡进行流动性演出,这自然是后话。但是,春秋时的“舞散乐”在平时的演出与“蜡祭”在岁终的表演联系起来,便成为春秋时期占有相当重要位置的歌舞表演艺术了。

  例如《仪礼》中所记,在上层或民间已经常有民间歌舞的表演,如《诗·周南》的“关睢”,“葛覃”,“卷耳”,《诗·召南》的“鹊巢”、“采蘩”、“采蘋”,都是有乐器伴奏的歌舞表演节目。

  《诗经》中的民歌,绝大部分是流传在北方15个地区的口头表演唱词。是在民间蓬勃发展的歌舞表演活动中采集整理的。这时的歌舞尽管有了更多的表演成分,但也绝不像《考略》作者所论断的那样,说“发展成为崭新的、独立的戏剧艺术”,有了“最早一批戏剧演出”。我们从唱词的分析中还找不到角色的分工,找不到哪怕是单纯些的戏剧情节;有的只是描景抒情,或简单的叙述。可见,那时的民间歌舞表演,还没有发展成为传统民间小戏的雏形那样至少有两个角色的分工,有了表演故事的简单情节。最多也只是像后世“社火”中的小车、竹马、花鼓、旱船、花灯,采茶等歌舞表演唱。封建文人对采来的“风”进行了改动,作了大手术,都是必然的;但如果如《考略》作者所说那样它们是戏剧演出本的话,无论怎样改动,也能留下演戏的痕迹。遗憾的是这种痕迹根本挖掘不出来。《考略》作者认为《关睢》不可能是抒情歌,理由是笔法夸张、中间转折突然,于是判定为歌舞喜剧,并把它绎为演出本。但从测绎的唱词看,关于动作的叙述等等恰恰还是表演唱的特点,而不是扮演唱时作的戏剧动作。为什么不可以把它称之为饶有风趣的民间表演唱呢?把《击鼓》中的回忆与现实,如果解作出征前对出征以后的设身处地的预想也未尝不可。怎能说它只能用歌舞剧来解释呢?既可以想象,又可以追忆、驰骋自由,正是表演唱的特点。《静女》及《谷风》的表演唱特点就更加典型了。我认为正如一些民间小戏的前身一样,它们有了一些戏剧性的胚芽,但仍未脱出歌舞表演的大框。它们正是从乐舞过渡到戏曲的中间形态,这正是小戏曲的孕育过程。

  另外,在《左传》里记载吴季扎观看歌舞并做评论的事,可以参考。当时让演员“歌”了《周南》、《召南》以及《邶》等12国风,子扎都连声赞之为“美哉”。听完了“歌”,他又“见舞大武”等四种歌舞。在这篇的长段记录里“歌”与“舞”是明确分述的,也可以作为“国风”等大都是表演唱的旁证。

  这些周代以来即已有的“俗乐”,又称“新乐”,遭到了极大的排斥。我们可以从儒家对“新乐”的诋毁语言中做反面理解,更可以看出这些民间表演唱的艺术水平是很高的。《礼记》中载魏文侯和子夏的一段对话,就清楚地表明民间歌舞无论从歌词、曲调到音节再到表演,都是宫廷乐舞所不能比拟的。它们已经在王公贵族层中很流行、很受欢迎了。难怪魏文侯说他听古乐舞“则唯恐卧”听了看了民间歌舞表演“则不知倦”。这种来势很猛的民间歌舞表演,无可争辩地恰是“俗乐”的精华所在。儒家选了种种刻毒的字眼所恶毒咒骂的,恰恰是“俗乐”里刚健清新的生活气息;有血有肉的丰富内容;质朴无纹的歌词唱句;生动逼真的精彩表演;不拘礼仪的大胆演出。这个时期,应当看做是在歌舞的基础上开始的戏曲发展的最早孕育期。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丙安小屋

上一条: ·[李建宗]仪式与意识:对丧葬的解析
下一条: ·[乌丙安]民间小戏浅说
   相关链接
·[朱凯雯]国际中文教育视域下中国俗文化教学研究·[刘韵鸥]明代戏曲与宝卷中“女转男身”母题的交融与演变
·[刘垚瑶]器乐与戏乐的交融:国家级非遗晋北鼓吹与晋北代表性戏曲的融合、传承与发展·[曹冰青]传统戏曲资源创新性发展路径
·[薛慧]论中国节日文化与戏曲演剧间的互动模式·[曹冰青]乡村振兴视域下江苏传统戏曲活态传承路径
·[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张士闪]节日戏曲表演的乡土生态
·[刘铁梁]文化视域中的节日与戏曲·[李向振]冬至节俗源流及其文化内涵
·[韩李英]春节习俗食鱼的吉祥文化浅析·[关咏阁]城镇化语境下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王生晨]玩儿·会儿·事儿:民间戏曲的展演场域与实践逻辑·[王华龙]五台山五爷信仰源流研究
·[施爱东]大团圆何以成为元结局·[于玉蓉]连续与独特:“中”之源流的神话学探赜
·[李琰]“回文锦”在“织锦回文”戏曲中的样态与功能·[鞠熙]游观入道:作为自我修行的女性朝山
·[高忠严]中国民间谜语的源流特征与文化价值·《中国戏曲志·澳门卷》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