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访谈·笔谈·座谈

首页民俗学文库访谈·笔谈·座谈

川西羌族:“弟兄祖先历史心性”的启示
——访《羌在汉藏之间》作者王明珂教授
  作者:记者 王洪波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3-30 | 点击数:14083
 

  读书报:您的书中有一个概念叫历史心性,您认为羌族村寨中的“弟兄祖先故事”隐含了某种历史心性。“历史心性”这个概念应如何理解?

  王明珂:我所称的“历史心性”是指流行于群体中的一种个人或群体记忆、建构“过去”的心理构图模式。某种程度上,历史心性决定了何种历史以怎样的方式被建构起来。

  在羌族村寨中,问到他们的“过去”,经常听到的就是一种“弟兄祖先故事”。譬如在一条沟里有三个寨子,你问他这些人是怎么来的,他会说:从前,这里没有人住,后来有三个兄弟来到这里,各建自己的寨子,繁衍自己的子孙;我们就是这三兄弟的后代。或者,相邻的有六条沟,他会说:从前有六个兄弟来到这里,各占一条沟,他们分别是这六条沟的祖先。诸如此类。我们可以察觉到,“弟兄祖先故事”似乎在当地是一种“历史”建构模式。我有另一本书叫《英雄祖先与弟兄民族》,就是从羌族的“弟兄祖先故事”模式来反思华夏民族的“英雄祖先历史”(比如司马迁创立的“纪传体”就是以“英雄祖先”传记为主体的历史书写)。这是两种不同的“历史”建构模式,实际上,这反映了两种不同的历史心性。这两种不同的“历史”建构模式产生于并造成完全不同的社会。在“弟兄祖先历史心性”的社会中,不同族群是对等的、合作的、相互对抗的;在“英雄祖先历史心性”的社会中,其产生的历史记忆﹐比如典范的美国史,说明原来的土著是印第安人,后来“英雄祖先”——“五月花”上的殖民者——来了,他们征服新大陆,后来又来了黑人、亚裔等各种移民,于是在这样的社会中就会有征服者与被征服者、老居民与新移民等等区分。所以,对羌族的研究提示我们,每种历史都是在特定模式下被记载下来或者说被“建构”起来的。就羌族而言,他们不太会去记那些英雄、征服者和战争,他们选择了遗忘;而人们永远生活在沟里面,几个村寨人群既合作,又区分,又对抗。实际上,在华夏形成的早期,我们的先人也曾考虑用“弟兄祖先故事”这种模式来建立历史,比如《国语》就说黄帝与炎帝是兄弟,但后来这种模式被放弃,炎帝变成了黄帝的手下败将。又比如,记述中国巴蜀地区历史与地理的著作《华阳国志》里写道,人皇兄弟有九人﹐人皇自己居于中州(即中原的华夏),他的兄弟们分居于八方边缘,占据巴蜀的即是人皇的一个兄弟。由此看来,“弟兄祖先故事”的历史叙事模式其实也是很普遍的。我想,川西羌族历史文化资源中最可贵的一部分,就是其“弟兄祖先历史心性”。在今天,它也是中华各民族互称“兄弟民族”这一话语深层的社会文化根源。

  读书报:您在书中写道,羌族把大禹、李冰、周仓、樊梨花等作为自己的祖先,这些说法有多少真实性?有何涵义?

  王明珂:这些说法的真实性当然不可考了,但其背后的意味却很深长。比如,有些地方的羌族认为周仓是他们的祖先和神,而关羽是汉人的祖先和神。你不要把这看做一种无稽的说法,你要去思考他为什么会这么讲。在中国的民俗故事中,周仓与关羽有主从关系,周仓永远手捧关羽的刀,忠心耿耿地站在后者身边。这个形象很符合羌族人民心目中,“我们是汉人的忠实帮手”这一自我意象。另外,在访谈中,他们对自己民族也很自豪而常自夸。比如,羌族把大禹和李冰视为自己的祖先,就有自视为汉族的拯救者的意味。樊梨花的故事也一样,这是一个异族女子爱上来自文明核心的男人的故事,但对羌族来说﹐它凸显了“羌族是汉族的拯救者”这样的羌族自我意象(唐军得樊梨花之助,才击败了西番)。

  读书报:作为一位长期的羌族研究者,您对羌族文化的保护有何建议?

  王明珂:我想,对于那些与现实生活已经脱节的文化,即文化遗产,我们当然要尽量地加以收集、保护,然后放在博物馆里、收到书里,乃至数字化后放在网上供大家了解、研究。还有一部分文化是与现实生活密切结合在一起的。对于地震灾区的羌族来说,一个关键的问题是现在如何安置他们。如果整体移民的话,可能会造成一些羌族文化与新环境不相适应,这部分文化也可能变成文化遗产。但我觉得,我们不能为了保护一种文化,而硬要一些人维持原来的生活。所以,一方面要看国家如何安置他们,一方面也要看他们自己如何选择。

  《羌在汉藏之间——川西羌族的历史人类学研究》,王明珂著,中华书局2008年5月第一版,48.00元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华读书报 2008年6月25日

上一条: ·[盛韵]宇文所安谈文学史的写法
下一条: ·[刘宗迪 周志强]神话、想象与地理:关于《山海经》研究的对话
   相关链接
·[刘吉平 王小辉]陕甘川毗邻区域民间神话与羌族历史变迁·[丁涛]西南少数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研究
·[邱婧]20世纪50年代西南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作品的改编与重构·[柯小杰]传统村落:活态的民俗博物馆
·[张小军]鬼与灵:西南少数民族族群的“鬼”观念与传统帝国政治·[邱月]本真性的困惑:汶川地震后北川羌族的文化展演和身份焦虑
·[柯小杰 余林玲]民俗与旅游相融合 打造羌族文化名片·[杨杰宏]传承中的再造:羌族口头传统的文化生境及特征
·[林继富]家园重建与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研究·[柯小杰]夬儒节:羌族节日民俗的复兴
·[卞世香]关于羌族民俗旅游开发模式的几点思考·[徐新建 王明珂]饮食文化与族群边界
·[马克·本德尔]举证策略:以彝苗史诗民间物质文化和环境意象为例·[陈安强]羌族的史诗传统及其演述人论述
·张曦:《民族走廊与地域社会:羌族社会·文化的人类学思考》·[林继富]十年,非遗保护的羌族经验
·[马小鸿]文化空间视角下羌族瓦尔俄足节文化的传承·震后8年,羌族文化美丽重生
·王明珂谈人类“村寨”中的女巫恐惧 ·[张朴]羌族边缘区人口的演变及构成特点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