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访谈·笔谈·座谈

首页民俗学文库访谈·笔谈·座谈

川西羌族:“弟兄祖先历史心性”的启示
——访《羌在汉藏之间》作者王明珂教授
  作者:记者 王洪波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3-30 | 点击数:14067
 

  王明珂,1952年生于台湾,美国哈佛大学东亚系博士,现为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1994年以来,多次到川西地区进行羌族田野调查。主要研究范围是羌族及西南少数民族、北方游牧社会之历史与人类学研究。主要著述有:《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蛮子、汉人与羌族》、《英雄祖先与弟兄民族》等。

  《羌在汉藏之间——川西羌族的历史人类学研究》无疑是一本严格的、专业性很强的学术专著,其主要读者应该是民族史、人类学等领域内的专业人士。不过,这本几乎在“5·12”汶川大地震发生的同时面世的著作,注定将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因为,该书所描述和研究的川西羌族的聚居地正是这次震灾肆虐的地区,汶川、北川、茂县、理县……这些如今在国人心中留下深刻印记的地名,一一出现在书中,格外刺目。

  “当今中国西南少数民族之一的羌族,人数在30万左右,主要居住在……岷江上游及其支流两岸的汶川、理县、茂县、松潘等地。另外,与岷江上游一山之隔的北川,也有部分乡镇人口被识别为羌族。”该书开篇即写道。据报道,在汶川大地震中,共计有2万多羌族人去世或者失踪,占羌族总人口数的10%,另外,川西羌族人民的财产、文化也在这次地震中遭受重创。目前,灾区重建工作已次第展开,如何帮助这个“云朵上的民族”从灾难中恢复,如何拯救与保护羌族文化,也成了有关各方非常关注的议题。

  《羌在汉藏之间》一书的作者、台湾学者王明珂先生多年来研究川西羌族,汶川、北川等地,他几乎每年都会去住上一段时间,他在那里也结识了很多的羌族朋友。地震发生后,他对灾区的情况非常挂念,那里的恢复、重建工作也是他特别关心的。日前,在王明珂先生来京讲学之际,记者对他作了专访。他说:“对于救灾工作,我能贡献的力量很有限。但是,我希望通过自己的研究和著作,让世人对羌族有更多的了解。他们的历史、他们的存在,对中国是有极大贡献的。”

  读书报:作为一名台湾学者,您怎么会选择了川西羌族进行研究呢?

  王明珂:这个要追溯到我硕士研究生的阶段。我读的是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的研究生,在研二的时候,我修了管东贵先生的课。他是研究汉代羌族历史的,在他的指导下,我选择的硕士论文题目就是《中国古代姜、羌、氐羌的研究》。当时,我主要是通过古文献,如甲骨文,来研究这个题目。研究过程中,我懵懵懂懂,有很多问题觉得很困惑。那时我自己的理论知识积累很不够,没办法把自己想到的一些问题讲清楚,身边的师长好像也不能理解我提出的问题,自然帮不上忙。

  后来我到哈佛大学读博,指导老师是张光直先生,我主要选修了人类学方面的课程,如族群理论、游牧人类学、经济人类学等。那时候,族群理论在西方学界刚刚崛起,很受重视。经过一番学习之后,我思考羌族的问题,整个思路就变了。我的博士论文还是写羌族,但里面所用的概念、研究的架构却是全新的。其中核心的变化是,我认为,羌是华夏对其西部边缘很大一个人群的泛称。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华读书报 2008年6月25日

上一条: ·[盛韵]宇文所安谈文学史的写法
下一条: ·[刘宗迪 周志强]神话、想象与地理:关于《山海经》研究的对话
   相关链接
·[刘吉平 王小辉]陕甘川毗邻区域民间神话与羌族历史变迁·[丁涛]西南少数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研究
·[邱婧]20世纪50年代西南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作品的改编与重构·[柯小杰]传统村落:活态的民俗博物馆
·[张小军]鬼与灵:西南少数民族族群的“鬼”观念与传统帝国政治·[邱月]本真性的困惑:汶川地震后北川羌族的文化展演和身份焦虑
·[柯小杰 余林玲]民俗与旅游相融合 打造羌族文化名片·[杨杰宏]传承中的再造:羌族口头传统的文化生境及特征
·[林继富]家园重建与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研究·[柯小杰]夬儒节:羌族节日民俗的复兴
·[卞世香]关于羌族民俗旅游开发模式的几点思考·[徐新建 王明珂]饮食文化与族群边界
·[马克·本德尔]举证策略:以彝苗史诗民间物质文化和环境意象为例·[陈安强]羌族的史诗传统及其演述人论述
·张曦:《民族走廊与地域社会:羌族社会·文化的人类学思考》·[林继富]十年,非遗保护的羌族经验
·[马小鸿]文化空间视角下羌族瓦尔俄足节文化的传承·震后8年,羌族文化美丽重生
·王明珂谈人类“村寨”中的女巫恐惧 ·[张朴]羌族边缘区人口的演变及构成特点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