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李建宗]仪式与意识:对丧葬的解析
  作者:李建宗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3-30 | 点击数:31421
 

 

[  ] 本文以甘肃省陇中地区的丧葬习俗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丧葬仪式中隐含的灵魂意识、亲情意识、恐惧意识、狂欢意识四种意识的分析,以探讨在丧葬活动中的仪式和意识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 仪式;意识;丧葬;陇中地区
[中图分类号]K878.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25(2008)02-0030-08
[作者单位] 河西学院中文系,甘肃张掖 734000 
 
甘肃省陇中地区地处甘肃中部,横跨白银市、定西市、天水市、平凉市4个地级市,其范围包括会宁县、定西县、通渭县、陇西县、秦安县、静宁县6个县的部分地区,地处黄土高原北部,是中国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该地区干旱缺水,有“苦甲天下”之称。由于这里自然条件的艰苦,外面的人很少迁移进来,以至于有许多习俗保留得相对完整,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也有人类学研究的意义。
仪式是人类学研究中的一个关键词,在人类学视野下,仪式因为其源远流长的历史,繁缛复杂的模式和迷幻离奇的象征表演备受人们关注,以至于无论是宗教仪式还是日常仪式都是当代人类学家的热门话题。从摩尔根、弗雷泽、马林诺夫斯基到列维-斯特劳斯、利奇、萨林斯等人类学家,他们都热衷于仪式的研究,也为后人提供了大量的理论。
法国人类学家阿劳德·凡·盖尼普(Arnold Van Gennep)1909年撰写的专著《通过礼仪》中对于人生礼仪式阶段的研究,将所有仪式概括为两类:即“个人生命转折仪式(包括出生、成年、结婚、死亡)和历年再现仪式(例如生日、新年节日),并将这些仪式统称为过渡仪式。” [1]死亡意味着生命的终结,人生的荣耀和羞辱在转瞬间如过眼烟云,只剩下一具尸体而已。然而“在以往几千年的历史中,绝大部分人都不认为死是生命的终结,而把它看成是人生旅途的一种转换,即从‘阳世’转换到了‘阴世’(冥界)。因此,从人死去的这一时刻起,也就意味着踏上了新旅途,开始了一种新的生活。从死亡到丧葬的礼仪,即以此种观念为出发点,葬礼被看作是将死者的灵魂送往死者世界的必经手续。”[2]丧葬活动是在人死后为其进行的一系列的仪式活动,它一般包括初终、装殓、报丧、成服、吊唁、起灵、出殡等环节。因为在人们看来死亡象征着从人生的一个阶段过渡到另一个阶段,为死亡而进行的丧葬仪式也就是一种典型的“过渡仪式”。
丧葬习俗发展的历史是人类文明史的一个部分,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人类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丧葬形式,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具有民族风格的丧葬传统,成为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丧葬作为一种仪式,它凝聚着人类文化的精华,是民族文化的印记。因为时间和地域的缘故,以及民族的多样性,人类文化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丧葬礼俗也在不断的变迁和演进。在细节上丧葬仪式可以说是异彩纷呈,但是在多样化的丧葬仪式背后,总是透视和折射出人类的各种意识。人类是文化的主体,因为人类自身在生理和心理方面的相同性,在各种文化表象的背后呈现出许多相通性的特点,丧葬仪式也无不例外。本文以甘肃陇中地区的丧葬习俗为研究对象,从灵魂意识、亲情意识、恐惧意识和狂欢意识四个方面论证了在丧葬活动中人类的仪式与意识之间的关系。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文章来源:作者提供

上一条: ·[郭于华]民间社会与仪式国家
下一条: ·[乌丙安]中国戏曲古源辨
   相关链接
·[左怡兵]故事演述与仪式实践:《西游记》故事版块的聚合动力·[周永健]川南民间佛教觉皇宝坛丧葬道场田野调查
·[张淇源]作为数字表演的送王船:仪式的媒介化与视觉语法机制·[张多]从“根文本”到“国家文本”:中国少数民族神话的国家纂集实践
·[张栋]屈原故里端午节庆仪式当代转化研究·[俞明雅]话语成祀:明清以来地方性钱镠信仰的生成路径
·[于晓雨]岱顶碧霞祠庙会活动调查报告·[姚远]基于拉帕波特仪式传播理论下的非遗传承发展路径探索
·[肖志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阈下孟姜女传说的价值研究·[萧放 叶玮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形、有感与有效路径探讨
·[王媖娴 常秩豪]民间信仰与乡土社会的纠纷调解·[王艳]从延安时期到新时代:格萨尔史诗编译与研究的人民性话语
·[王小明]视觉人类学视野下的西王母图像审美探究·[王丹]赓续与创新:松潘花灯舞传承发展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唐植君]中日兄妹神婚仪式中的“柱”·[石子萱]高塔上的长发新娘
·[柳玥]峨山彝族火把节仪式中的性别分工及性别关系·[刘雯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少数民族节庆的文化实践
·[刘朴淳]塑造圣神:三一教庆赞仪式研究·[刘婧]仪式感与在场:七夕作为传统节庆的现代化重构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