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俗生活世界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俗生活世界

[王振忠]逝去的城市风情
  作者:王振忠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3-29 | 点击数:13305
 


 
《北京民间风俗百图》描绘了市井百态,特别是社会底层民间艺人的诸般活动。
倘若结合中外的其他文献,就可以清晰地勾勒出民间社会日常生活的诸多图景。



《北京民间风俗百图》

[清]佚名 绘,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2003年第一版, 100页,48.00元

  数年前出版的《北京民间风俗百图》收录了佚名所绘的北京风俗图一百幅,绘图精致,色泽鲜艳,形象生动逼真。该书序言称“这本《北京民间风俗百图》反映了清代末季同治、光绪间之世象”,似乎没有太大的问题。不过,原图每幅的解题说明中都有“中国”二字,如第一幅的《剃头图》,原图右侧即曰:

  此中国剃头之图,其人挑担游于街市之间,手执唤头,串走胡同,每到大街,将挑放地,等来往之人剐脸、打辫子、剃头,方便之至。

  对此,编者注曰:“文中的‘中国’,指京师,是沿用古时的一种称谓,以后各篇同此。”从辞源来看,虽然从《诗经》、《史记》到唐诗均颇有以“中国,作都中解”者,但到晚清,此种称谓显然并不符合逻辑。我以为,原图与图侧的解题说明可能并不形成于同一时代,解题文字的撰写年代明显晚于图幅的创作时代。而且,从各图说明文字中“此中国”或“此为中国……”的行文口气来看,该一百幅的北京风俗图之解题者恐非晚清时期的中国人,而应是稍后活跃于北京的外国人。

  1997年,我在日本东京大学拍摄到一组北京风俗图,这组图归属于该校东洋文化研究所的“仁井田陞文库”,应是著名的汉学家仁井田陞教授的旧藏。仁井教授专长于东洋法制史研究,他在三四十年代曾通过华北书商大批收购中国古籍,其中也包括许多反映中国人社会生活的民俗史料。这批风俗图虽然与《北京民间风俗百图》在构图上并不相同,也不像后者那样附有解题说明,但其中也有跑旱船、说书、杂耍等内容,在题材上可以说是并无二致。从其构图设色等绘画技法来看,似乎亦颇相类似。2004年,我在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和赛伦市的碧波地·益石博物馆(Peabody Essex Museum)等处,也看到多种风俗图,如《燕都商榜图》(The shop signs of  Peking)、《支那军旗图》等,其上有的还有日文或英文的说明。《燕都商榜图》卷首,就有1931年的英文解题。根据我的了解,北美的不少旧藏多源自日本,主要是二战结束日本战败后而大批为美国的研究机构所购藏。由此我推测,《北京民间风俗百图》的说明部分可能出自外国人之手。具体说来,这批图原本就像东京大学收藏的那组风俗图一样,并没有文字说明,后来经人临摹,或在重新装裱、整理时加上自己的解题说明。

  类似于《北京民间风俗百图》之类的风俗图,对于社会风俗史的研究极有助益。譬如,该书的第36图《卖“图儿”图》:

  此中国卖图儿之图也,其人在京城内外采访异怪之事,编成词语,刷印数张,在沿街吆喝,卖于住户观者也。

  所谓词语,系民间人士为了谋生,采编城乡内外朝野上下的奇闻怪事,沿街叫卖,以满足一般人的好奇心理。此种情形,应非北京一地特殊的现象。在十九世纪上半叶的广东,就已出现了类似的“卖新文”。原藏于美国碧波地·益石博物馆的广东外销画中,就有一张《卖新文》的图幅。据黄时鉴教授的解释,“新文”可能是当时对“newspaper”的译词,后译作“新闻”,所谓“一纸新闻海上传,旁搜博采广敷宣,所闻所见未闻见,拉杂书成日日编”。看来,在一个专制的大一统的国度,小道消息之传播渠道,古今似乎并无二致。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东方早报 2009-3-29 1:02:38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刘铁梁]村落生活与文化体系中的乡民艺术
下一条: ·[李建宗]仪式与功能:文化人类学视野下的陇中社火
   相关链接
·[祝鹏程]传统的圈层化建构与符号化挪用:对当代北京小剧场相声的考察及反思·[祝鹏程]谁之传统,传统何为:对当代北京相声传统化实践的考察及反思
·[鞠熙]狐仙故事与北京城的宇宙论意义·[王子尧]流动的市声:北京“杂吧地儿”的生活之籁
·[王之心]“北京375末班公交车事件”新媒体中的传播变体调查报告·[王静斯]北京地区中秋习俗考略
·[宋嘉琪]手工艺类非遗的市场化·[高洁]北京西山永定河文化带表演艺术类遗产调查报告
·祝鹏程:《市场化进程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以北京相声为个案》·[万建中]从民族饮食到“中国饮食”的转型
·“生活实践中的仪式与文艺”博士生学术研讨会顺利举办·“生活实践中的仪式与文艺”博士生学术研讨会会议日程
·中国民俗学会插花专业委员会在北京成立·[湛晓白 赵昕昕]清末来华西人歌谣收集活动的文化史考察
·[鞠熙]城市里的邻居们——北京城内“四大门”动物的生活世界·河北教育出版社《中国民间文学史》研讨会在北京隆重举行
·[施爱东]北京“八臂哪吒城”传说演进考·[杨利慧]社区驱动的非遗开发与乡村振兴:一个北京近郊城市化乡村的发展之路
·[万建中]民族交往与文化交融的历史演进——基于北京饮食文化的视角 ·[施爱东]北京“八臂哪吒城”传说演进考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