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开发时的主导心态
民间信仰类的旅游资源,在开发时有个主导心态问题。说白了也即你开发时主要考虑的是为了保护还是为了赚钱?还是主要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由于旅游业的经济性,旅游开发经营商在面对民间信仰这种复杂的民俗事象时,往往可能会只求经济效益而不顾社会效益。他们可能会利用民间信仰中那些落后的、迷信成分较多的因素来吸引和招徕热衷猎奇的游客,这些因素一旦渗入旅游产品开发、旅游服务、旅游设施建设、旅游宣传、导游讲解中,就会带来消极的社会影响,并通过旅游活动被大大扩散。如在早几年“人造景观热”中,很多地方建造了许多诸如“鬼府神宫”、“阴曹地府”之类的“旅游景观”,利用游客的民间信仰心理去赚钱。还有一些地方,滥化民间信仰中的某些因素,如在一些山洞里随便塑一些神像,便声称此处是某某神显灵之所,招徕那些不明就里的游客入内拜祭。更有甚者,在旅游风景区内随便指定一棵树、一块石,通过编造神话传说,任意赋予其信仰上的意义,吸引游客的目光。在有的地方,某些人为了经济利益而制造迷信,以现代造神方式来发展“香火”经济,其实他们自己并不信神,但他们看到“神”能给他们带来财源滚滚。现在有的庙宇香火十分旺盛,每年接待海外进香团达一百多个,香火钱达几千万元,成为当地干部工资的主要来源。如何开发利用这些地方的民间信仰资源,的确是一个十分要紧的问题。上述现象的存在,提醒我们在认识旅游和民间信仰之间的关系时,应做全面的分析和研究。
问题的另一面是,并不是所有的民间信仰都能用理性的语言去解说。这就有个导游如何面对、怎样进行解读的问题。
2.导游如何面对
不容否认,民间信仰是有不少负面价值和消极作用的,这就有个导游如何面对的问题。民间信仰的负面价值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1)民间信仰的荒谬性对人的思想具有毒害作用。民间信仰就其核心而言,仍然是有神论、万物有灵论、因果报应论、阴阳两重世界论,容易使一些缺乏辨别能力的游客产生错误的观念和不健康的心理。造成对人的精神控制,使有些人不思进取、消极颓废,失去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
(2)民间信仰的盲目性对人们的行为有误导作用。如在有的农村,生病不去请医生而是去求巫师,遇到伤害不是寻求社会救助而是祈求神灵保佑。这些观念会对分辨能力低的游客造成不良影响。
(3)某些民间信仰具有一定的欺骗性,会影响社会稳定。某些民间信仰想得到人们的信任,不得不采取一些欺骗的手段来蒙蔽民众,使民众失去辨别是非的能力,产生精神上的依赖性和行动上的盲从性。至今仍有人在利用民间信仰进行诈骗活动,或者骗人钱财,害人性命,或者散布谣言,蛊惑人心,危害社会安定。
有鉴于此,在旅游开发之前,应进行深入的研究;开发之后,需进行理性的解说。我们知道,民间信仰中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资源,即便不进行旅游开发,也需要通过研究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民间信仰当中那些与现代社会相协调、相适应的方面,是需要我们好好予以利用的。而与现代科学、法制和道德规范相抵触的消极方面无疑应当抛弃。当前最要紧的,是要对民间信仰的职业人员进行耐心的教育与引导,让他们不再通过宣扬迷信来获取收益,让他们对信仰中的传统文化能做出合理的解释。
导游是资源与游客之间的媒介,在众多游客对资源的深层背景了解肤浅的情况下,导游的讲解就显得十分重要。可在有些地方,导游讲解中曲解民间信仰、使民间信仰庸俗化的情况十分常见。所以,在民俗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最不可忽视的一项工作就是坚持对导游的培训——在讲解的科学性或曰理性方面多下功夫。据个人在旅游途中观察所见,这一工作各地参差不齐。究其原因,一是匆忙开发中的文化准备不足,二是当地民众认同传统的文化阐释,三是企图迎合部分游客的心理需求。为此,积极的引导显得异常重要,除了地方旅游行政主管部门的努力之外,作为民俗学科的研究人员,还应该主动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从书斋走向社会生活。
五、结 语
最为理想的民俗旅游,目标并不是资源背后那白花花的银子,而应该是让游客通过对这类资源在现实与历史之间的体验,来认识传统文化中的“民间系统”,了解祖先在漫长历史岁月中的精神面貌,从而学会去理解先人,更好地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包括民间文化),在超越先人的同时获得精神境界的提升。这样的旅游,才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倘若开发者仅仅是为了“香火经济”,旅游者仅仅为了麻醉一时一己的精神之痛,满足某些虚幻的世俗追求,那么民间信仰旅游搞得再热闹,给国民经济再多增加百分之几的GDP,也不是我们的初衷,甚至越火热反倒越是背离了旅游发展和文化进步的终极目标。
本文原刊于《民间文化论坛》2006年第3期,注释请参见纸媒原刊。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学苑出版社网站 【本文责编:王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