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什么是民俗
生产劳动民俗
日常生活民俗
社会组织民俗
岁时节日民俗
人生礼仪
游艺民俗
民间观念
民间文学
   什么是民俗学
中国民俗学
历史民俗学
理论民俗学
应用民俗学
民俗语言学
艺术民俗学
   关键词与术语
   观风问俗
   民俗图说
   China in Focus

观风问俗

首页民俗与民俗学观风问俗

[翟堂仁]千年古村燕家台
  作者:翟堂仁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3-24 | 点击数:5684
 

 

 千年古村燕家台

      早在明代这里就有了戏班,唱的是河北老调,如今村里的梆子戏还上过央视……

      门头沟龙门涧景区旁边,蓝天白云之下,一座红墙绿瓦、古朴典雅的过街楼格外耀眼。横额上写着“燕家台”三个大字。门洞两旁的墙腿石镶嵌两方石碑,并有文物保护标志的汉白玉刻石。这里的一切告诉人们,这个由两方石碑支撑的村子有着千年的厚重历史。闻名遐迩的“通仙观”是“大长春宫”的下院,是由全真派道祖丘处机看好的风水宝地,并由弟子接续修建而成。当年丘处机受成吉思汗之召,到西域雪山朝见,在此盘桓数日,陶醉于本地的山水,曾对弟子清和大师尹志平说:“隐迹栖真之所无逾于此,他日宜大有兴建。又当南北往来之冲,真可谓福地也。”

      燕家台村至今仍保留着50多套完整的古宅民居。一些民俗学者认为受元代通仙观的道教文化浸润,村里的民俗风格也受到金元的影响。这里的古宅民居,以小三合院、四合院为主,建造精良。以木雕、砖雕、石雕为其特色,青堂瓦舍,古朴别致。老蔡家的“倒品字”院、长城防线官员陈家的“三间吞廊式”民宅、中街的“转角房”各具特色。影壁花墙更是五花八门,砖雕的、抹灰的,写字的,画画的,“戬毂”、“鸿禧”、“祈福”、“迎祥”。仅门墩石、墙腿石的种类就有几十种之多。所刻吉祥图案有“琴棋书画”、“门庭清且吉,家道泰而康”、“松竹并茂,菊桂腾芳”,还有“福禄”、“平安”、“如意”、“吉祥”等等,不胜枚举。

      燕家台村是风水宝地。村民住台上,东西两涧潺潺流水,汇于台下,犹如二龙戏珠。1981年在西龙门涧口出土百余枚窖藏商代贝币,证明两三千年之前,这里就有了“交换”的话题。东龙门涧是远近闻名的“京西大峡谷”风景区,“迎宾石”、“将军石”、“点将台”、“鸽子洞”、“一线天”、“黑龙潭”等十多个景点,鬼斧神工,景自天成。古往今来,文人墨客,游记诗词,不绝于书。元代学者熊梦祥在《析津志》中记载:“龙门,门在宛平县燕家台天津岭,上名九山,下有潭,祈雨必应,先于通仙观止,次可至潭所。”明代沈榜在《宛署杂记》中说:“墨云山,在县西二百余里,下有黑龙潭,龙门涧,柏峪涧,上有鱼鼓石,塘石并列二孔,用手拍之,其韵如鼓。塘之上有张仙洞,深阔二丈余,塘之下有通仙观。”还是当代诗人刘立山说的通俗:“春融峻岭千般翠,秋染层林一片丹。叠嶂重岩穿峡水,龙门涧上最奇观。”

      燕家台村是戏曲之乡,早在明代这里就有了戏班,唱的是河北老调。据传,1882年正月,河北省张家口狼山“山西梆子剧团”的著名艺人袁老疙瘩来此看戏后上台献艺,与该村结下了戏缘,并担任了这里的教师。这样,以河北老调与山西梆子相融合,形成了独有的燕家台梆子。后来,又引进了河北梆子剧目,戏种更加丰富多彩,最多达90多出剧目。“文革”前,北京不少的文艺团体和著名艺人到这里体验生活,不但活跃了戏曲之乡的氛围,还增添了剧团的活力。村中民谣曰:“村西街,街面宽,五道庙门口对南。戏台楼高两丈三,坐南朝北年复年。每逢佳节喜庆日,神鬼与人同台欢。”

      这里的戏曲之所以经久不衰,跟一个叫赵永成的村书记有关,他生前不仅重视村戏,还带头登台表演,投资购置行头,组织外出演唱,培养后备力量。提起赵永成,他可是个传奇式人物。早年在家乡打日本,后到涿鹿县一带担任护地大队长,与国民党还乡团战斗,维护百姓土改后获得的胜利果实。他的这段战斗生活,成为著名作家丁玲获斯大林文学奖的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素材。丁玲平反以后,曾到燕家台看望赵永成,传为美谈。如今,村里的剧团越发红火,中央电视台戏曲栏目曾在黄金时段连续介绍燕家台山梆子戏。
 
 

 

  文章来源:北京日报 2009-3-23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守护山林的主人:鄂温克族
下一条: ·远近闻名的剪纸村 ——宁都县石上镇池布村
   相关链接
·[杨秀]一个京西门头沟人的春节过法儿·[祝鹏程]传统的圈层化建构与符号化挪用:对当代北京小剧场相声的考察及反思
·[祝鹏程]谁之传统,传统何为:对当代北京相声传统化实践的考察及反思·[鞠熙]狐仙故事与北京城的宇宙论意义
·[王子尧]流动的市声:北京“杂吧地儿”的生活之籁·[王之心]“北京375末班公交车事件”新媒体中的传播变体调查报告
·[王静斯]北京地区中秋习俗考略·[宋嘉琪]手工艺类非遗的市场化
·[高洁]北京西山永定河文化带表演艺术类遗产调查报告·祝鹏程:《市场化进程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以北京相声为个案》
·[万建中]从民族饮食到“中国饮食”的转型·“生活实践中的仪式与文艺”博士生学术研讨会顺利举办
·“生活实践中的仪式与文艺”博士生学术研讨会会议日程·中国民俗学会插花专业委员会在北京成立
·[湛晓白 赵昕昕]清末来华西人歌谣收集活动的文化史考察·[鞠熙]城市里的邻居们——北京城内“四大门”动物的生活世界
·河北教育出版社《中国民间文学史》研讨会在北京隆重举行·[施爱东]北京“八臂哪吒城”传说演进考
·[杨利慧]社区驱动的非遗开发与乡村振兴:一个北京近郊城市化乡村的发展之路 ·[万建中]民族交往与文化交融的历史演进——基于北京饮食文化的视角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