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媒体报道

首页动态·资讯媒体报道

田横祭海:海洋文明的陆地漫延
  作者:记者 陈振凯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3-24 | 点击数:11298
 

  海之文明  一只文化的蛤蜊

  “夜幕笼罩着古老的传说,风轻桨橹摇。”

  田横镇得名田横,可上溯至秦末汉初田横五百壮士的传说。它所归属的即墨市,东临黄海,南依崂山,是大汶口文化的原生之所,在《战国策》、《国语》、《史记》等历史典籍中多有记载,自古即为人文荟萃、名贤辈出之地。

  田单破燕、王吉立朝、童恢驯虎等,是即墨名垂青史的人物和脍炙人口的故事,而田横入海、田横祭海等则是即墨海洋文明的代表。因海生贝,在即墨,有只可爱的“贝贝”,它不是奥运福娃,而是“海娃”。“海娃贝贝”是“田横祭海节”的吉祥物,其原型是当地特产海鲜——文蛤,有记者笑问:莫非这里的蛤蜊都有文化?

  “田横祭海节”原名“上网节”,已有500余年历史。每年谷雨前后,田横渔民在修船、添置渔具等生产准备工作就绪后,把渔网抬上船,便开始祭海,俗称“上网”。如同春节,这一天是渔村最热闹的日子。

  从2004年开始,田横镇主政者精心策划,决定以祭海节为突破口,打造田横祭海民俗文化品牌。活动时间由原来的几个小时延长为3月18日前后的周末三天,活动范围也由周戈庄扩展到黄龙村、羊山后等沿海渔村。在保存古朴的原始祭海仪式的同时,祭海节还增添了民俗摄影、开船仪式、香饽饽面塑展评等30多项民俗文艺活动。2006年,“人海相谐,兴我家邦”被确定为祭海节主题,并邀请西安歌剧院用舞台艺术的形式演绎仿古祭海场景。

  短短几年时间,田横祭海节从一个小渔村的自发性民俗活动,变成全国赫赫有名的渔文化节庆品牌,搭建起了即墨城市文化经营的广阔平台,让慕名而来的游客认识了魅力即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常务副主任张庆善说,难能可贵的是,田横镇政府“还节于民”,引导协调渔民自己办节,使这一文化遗产因为减少了行政和商业参与,被更原生态地保护起来。“一个镇级政府组织的节庆活动,竟然吸引30万中外游客纷至沓来。”

  2007年“田横祭海节”被打造为品牌,并于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祭海节仿古典礼定在周戈庄,它曾名周哥庄,近年来不少游客慕名赶来这里。

  海之疏离  出海打鱼的式微

  “夜深了,夜深了,家乡的亲人睡着了。”

  周戈庄的夜色中,睡着的不止渔民,还有斑驳的渔船、已不再缝补和晾晒的渔网及辨风向之用的红旗。

  杨珍珊,一个海味十足的名字,家住“周哥庄67号”。今年62岁的他,见证了出海打鱼的兴衰。1969年,他成为船老大,当时靠出海每天挣12个工分。改革开放后,他自己造船单干,一干就是近30年。几年前,他决定“退休”。他说,村里打鱼的越来越少,现在年轻人大都不愿出海了,他们更想进工厂或政府部门,他的两个女儿现在都在镇上做事。除了出海风险很大,非常辛苦外,海产越打越少,政府每年定时禁渔,也是当地渔民面临转型的重要原因。

  周戈庄很干净,天高云淡,常见有鸟窝一个个地挂在高大的杨树上。筑巢引凤是古老的传说,而围堰建厂,发展滨海养殖,渐成当地的经济支柱。一个看起来只有50多岁的渔民告诉记者,他已经67岁,从上世纪80年代末即开始养殖海参——一种据说可以让人活得年轻的昂贵海产。他说海参主要销往青岛,供不应求,而养的蛤蜊则主要出口日本。“当地村民大多已经洗脚上岸,靠养殖发家的非常多。”即墨市委新闻科的宁友鹏介绍。

  当打鱼出海成为少数人的事,祭海节并没有因之衰落。村民疏离的只是远海,他们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离开海洋,自然无法抛弃沿袭数百年的祭海活动,相反,近年来,祭海节倒是愈来愈热闹。

  渔网的熟睡,却换来将民俗塑成文化的觉醒。祭海活动被冠以“田横”之名,而它所代表的文化却超越某一个具体地域,饱含着中华民族共同的海洋记忆。它让国人记得,中华文化的色调,不只包含内陆文明的土黄,同样拥有海洋文明的蔚蓝。

  如果要寻找这份记忆,则最好是在每年这个时候,到古镇田横去。而提前去的话,则能通过观看渔民的祭海准备,感知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冀盼。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年03月24日08:18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广西将大规模祭祀壮族人文始祖布洛陀
下一条: ·2009山西·介休中国清明(寒食)文化系列活动隆重启动
   相关链接
·[任梦洁]山东快书口头特征与当下表演生态研究·[解乐乐]渔业历史文化的镜像:《山东省渔民歌谣集解》研究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学术论坛在山东大学举办·山东大学举办非遗保护学术论坛 隆重纪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公约》通过二十周年
·[张瀛月]山东“煎饼”音变考·[夏中华]田横狐仙的“海神化”研究
·[孙芳]木版年画的产业链构建·[李易坪]民俗观念与仪式表达:山东微山W村龙文化研究
·[樊存常]孔孟故里山东济宁 梁祝文化保护旅游开发利用研究·[孙媛媛 刘宗迪 吴蕴豪 张超]山东地区民间星座知识调查
·“中日民俗学学术交流论坛(2023)”在山东大学开幕·“中国民俗学高端论坛(2023)”在山东大学成功举办
·[孙芳]年画的流动:大运河山东段木版年画的研究·[杨桂珍]二零二零年山东省莱州市某村落的一场婚礼调研
·[孙芳]大运河山东段木版年画文化空间的建构·[吕树明]当代山东民间冥途路引的使用研究
·“论道稷下:中国民俗学高峰论坛(2021)”在山东大学成功举办·《田野中国·当代民俗学术文库》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2020年民俗学(民间文学)暑期学校招生启事·[牛光夏]“非遗后时代”传统民俗的生存语境与整合传播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