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三:《大荒西经》:“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处之。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然。有人,戴胜,虎齿,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此山万物皆有。”
此经中“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之神,应就是《西次三经》中那个主管昆仑之丘的陆吾。在这段经文里出现了西王母,而这里的西王母是人,但其形象却又是“戴胜、虎齿、豹尾”,即人兽共体,头上戴着玉质的饰物“胜”。关于西王母的话题,姑且先按下不说。《海内西经》说开明东有巫彭等十巫,他们“皆操不死之药”;又说开明北有珠树;《海外南经》说“三珠树生赤水上”。据《列子•汤问篇》:“珠玕之树皆丛生,华实皆有滋味,食之不老不死。”这种珠树,就是巫彭等众巫所操之不死之药,或是后来传说中的不死不老之药的原形。在昆仑神话后来的发展演变中,不死之药的情节大为膨胀,操不死之药的西王母,成为昆仑神话中的大神, 昆仑之丘也从原始的诸神之山,变成了被神话学家所说的西方的“仙乡”。[7] 在这段经文中,还有一句话不可忽略:“此山万物皆有”。《十洲记》说此山“品物群生,希奇特出”。这就是说,昆仑之丘不仅是集诸神之山,而且有享用不竭的物产。“品物群生”也是“仙乡”的一个重要条件。
(二)天地之脐、天之中柱
《淮南子•坠形训》:“禹乃以息土填洪水以为名山,掘昆仑虚以为下地,中有增城九重,其高万一千里百一十四步二尺六寸。上有木禾,其许五寻,珠树、玉树、璇树、不死树在其西,沙棠、琅玕在其东,绛树在其南,碧树、瑶树在其北。旁有四百四十门,门间四里,里间九纯,纯丈五尺,旁有九井玉横,维其西北之隅,北门开以内(纳)不周之风。倾宫、旋室、县圃、凉风、樊桐在昆仑阊阖之中,是其疏圃。疏圃之池,浸之黄水,黄水三周复其原,是谓丹水,饮之不死。河水出昆仑东北陬,贯渤海,入禹所导积石山。赤水出其东南陬,西南注南海丹泽之东。赤水之东,弱水出自穷石,至于合黎,余波入于流沙,绝流沙南至南海。洋水出其西北陬,入于南海羽民之南。凡四水者,帝之神泉,以和百药,以润万物。昆仑之丘,或上倍之,是谓凉风之山,登之而不死。或上倍之,是谓悬圃,登之乃灵,能使风雨。或上倍之,乃维上天,登之乃神,是谓太帝之居。”
《论衡•道虚篇》:“如天之门在西北,升天之人,宜从昆仑上。淮南之国,在地东南,如审升天,宜举家先从昆仑,乃得其阶。如鼓翼邪飞,趋西北之隅,是则淮南王有羽翼也。”
《山海经•大荒西经》:“有灵山,巫咸、巫即、巫肦、巫彭、巫姑、巫真、巫礼、巫抵、巫谢、巫罗十巫,从此升降,百药爰在。有西王母之山、壑山、海山。有沃民之国,沃民是处。沃民之野,凤鸟之卵是食,甘露是饮。凡其所欲,其味尽存。爰有甘华、甘柤、白柳、视肉、三騅、璇瑰、瑶碧、白木、琅玕、白丹、青丹,多银铁。鸾凤自歌,凤鸟自舞,爰有百兽,相去是处,是谓沃民之野。”
《神异经》:“昆仑有铜柱焉,其高入天,所谓天柱也。”
《河图括地象》:“昆仑山为柱,气上通天。昆仑者,地之中也。地下有八柱,柱广十万里,有三千六百轴互相牵制,名山大川孔穴相通。天不足西北,地不足东南。西北为天门,东南为地户。天门无上,地户无下。”
《艺文类聚》:“昆仑山,天中柱也。”
这些来自不同时代(从战国到汉唐)和不同作者的文字,包含了好几个各自独立、又互有联系的神话,其中以《淮南子•坠形训》所述最为完整、广泛而细致,其他几段,当可与之互相补充参证。这些关于神话昆仑的表述,其中心意思是:(1)百神所居的昆仑之丘,乃是上接天下通地的天柱。灵异之人如巫咸等十巫者可援昆仑山天柱而升降,将人间之情况上达于天,再将上天的指令下达于地。他们的角色是充当人神两界的中介。(2)昆仑地处神州之中心,故为中柱,即神话学上所说的“天地之脐”。而地下还有八根柱子支撑着。这个时代,昆仑天柱使天地宇宙处于一种稳定平衡的原始状态,群巫可以沿着山体天柱自由上下,沟通信息。后来,“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淮南子•天文训》)这被“折”的“天柱”,指的自然是“百神所居”的昆仑之丘,但这里所包含的文化象征意义,可能意味着昆仑之丘的至高无上的垄断地位,受到了新的挑战。总之,旧的宇宙秩序遭到了破坏。于是,才出现了“绝地天通”的神话。
天柱的意象,显示着一种古老瑰丽的幻想。按照《坠形训》的叙述,自昆仑天柱而上,共有三层:第一层是凉风之山,登上此山者可不死;第二层是悬圃,登之乃灵,能使风雨;第三层才是上天(天庭),那里便是天帝的居所。《楚辞•天问》:“昆仑悬圃,其凥安在?增城九重,其高几里?四方之门,其谁从焉?西北辟启,何气通焉?”凉风和悬圃,都是人们幻想中的空中神话乐园,但不是普通人,而只有那些异人、那些巫觋们,才能够登临和享受;而第三层,那是天帝——天神专有的居所,与人类之间有一条无法逾越的距离。
(三)幽都之山
魂归圣山的观念,大概是与神居圣山的观念同时产生的。作为“帝之下都”、“百神之所”的昆仑之丘,同时也是一座幽冥之山。《海内经》:“北海之内,有山,名曰幽都之山,黑水出焉。其上有玄鸟、玄蛇、玄豹、玄狐蓬尾。有大玄之山。有玄丘之民。有大幽之国。有赤胫之民。”这“幽都之山”的地理坐标在哪里?可从黑水的发源地而得到一些消息。《大荒西经》说,昆仑之丘的位置,在“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一个是“黑水出焉”,一个是“黑水之前”,大致可以断定《海内经》所指的“幽都之山”,就在昆仑之丘的方圆八百里的范围之内,或者这“幽都之山”就是指的昆仑之丘。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刘锡诚民间文化论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