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会场
【编者按】酒泉电视台摄制的四集电视纪录片《黑戈壁·黑喇嘛》经中央电视台名牌栏目《探索·发现》播出后,在全国引起了很大反响。清华大学东亚文化讲座在2008岁末推出特别策划——“民国历史与内陆亚洲:《黑戈壁·黑喇嘛》作品研讨会”。我们精选了与会部分专家学者的发言,献给各位读者。
清华东亚文化讲座主持人刘晓峰
刘晓峰:开发之前,先把文化挖掘出来
(清华东亚文化讲座主持人 清华大学副教授 博士)
我们今天的讲座有点特别,这是5年来第一次由一部纪录片做主讲,第一次为一家市级电视台开讲座,第一次把研讨主题从东亚转移到内陆亚洲。这是一个契机,可以让清华的师生认识西北。在西部开发的大背景下,我们应该思考去做些什么,最重要的是在开发之前先把文化挖掘出来。
中国社科院杨镰研究员
杨镰:我们在整理文化地基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
《黑戈壁·黑喇嘛》历史顾问)
就在前天(2008年12月26日),我收到一个短信,这是一个美籍的蒙古人发的。他说,我的爷爷是札哈沁贝勒,就是从碉堡山骑着黑喇嘛的马、背着黑喇嘛的银马鞍跑掉的那个人。这个短信我看了以后觉得非常吃惊,这说明我们的节目确实有足够的影响力。
为什么我们2003年以后11次进入了黑戈壁区域?这个重要性在哪?重要性就在这个区域发现的资源,这个资源可以说是中国仅有的。在新疆北塔山这边,发现了一个煤田,相当于4个山西。有一个很有名的专家,他在1994年当着我的面还有两个瑞典的记者说过,说没有塔里木的石油,就没有中国的21世纪。没有能源了,在这个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你怎么办呢?你只能仰着脸看人家。因此我们才把我们的关注点放在这儿。我们在干什么?清理文化地基。
《读书》杂志原总编辑汪晖
汪晖:历史的变迁往往不是从中心区域开始的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原《读书》杂志执行主编 )
(清朝统治者)他观察问题的角度非常有意思,他对一个社会危机的理解不是从中心区域开始,而是从周边区域开始,从人们普遍意识不到的一些部分开始。这些叙述能够说明什么?能说明大的社会变迁有广阔的背景,很深的背景。我们今天的这个片子里面看起来是黑喇嘛的故事,但实际上,如果你深入去理解,整个黑喇嘛故事背后的动力,是沿着从苏联到西亚,一直到中国的大西北。咱们内部是满清王朝的覆灭,外蒙古的整个区域发生的剧变。这些变化都折射出整个20世纪中国的剧烈变迁。所以说他是整个区域的问题,他是把这些东西都连带在一起的。
中国社科院刘正爱博士
刘正爱:历史是充满偶然的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 博士)
我们作为一个学者,在关注主流话语的同时,可能还应该更多地去挖掘。一个是探索,一个是发现。一开始我们脑子里不要有固定的观念去束缚着我们,因为下去之后我们会发现非常多的线索,更多的细节会接踵而生,这也是我们做田野调查的一种乐趣,一个兴奋点。所以我通过看这个片子我也深有体会,就是说历史是充满偶然的。
中国社科院董炳月博士
董炳月:历史的时空错位特别有意思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博士)
这个涉及到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如何认知现代中国的问题。一般都是谈北伐,谈民国,谈上海。而谈新疆的有多少?这就涉及主流和边缘的问题。实际上主流和边缘是一个人为设定的东西,这种东西不仅没有接近历史,反而阻碍了我们对历史的接近。这是我的一个感悟。我在看片子时印象很深的就是剪影特别多,就是以夕阳和朝阳为背景,出现一个剪影。剪影是什么?就是历史是如何通过剪影表现出来的?那个电工演的黑喇嘛很有意思,因为他一言不发,你也不知道他干什么的。但是他长得很像,给人一种神秘感。这个碉堡山是黑喇嘛死了以后荒废的一个碉堡山,一个活的黑喇嘛是不可能回到他死后荒废的碉堡山,这样呢,他把一个假的喇嘛活生生的放到一个荒废的碉堡山去,这个时间和空间的历史就有一个错位,我觉得这个错位特别有意思,意味深长。
秦岚:杨镰先生的这双脚在我脑海里浮现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 )
看这个片子的时候,我知道杨镰老师他不是演员,他不会注意细节,不会注意镜头下我这个脚怎么走,给大家一个什么样的印象。但是这个镜头给我的感觉就是,杨镰先生这个脚天生属于山路。好像是这个山路在找他的脚,不是他找路似的。他给我们是很丰富的感想,很多个头绪,文化的、历史的、边界的等等。所以我想,大家在书斋里面闭门造车的时候,是不是要想一想,杨镰先生这个脚会不会在我们脑海里浮现,然后能不能跟着这双脚我们也走出去看看。
中国社科院赵京华博士
赵京华:深入到历史的深层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博士)
如果想通过黑喇嘛这一个点来进入那么一个复杂的历史现场,那么黑喇嘛和杨增新之间他们衔接再紧密一点,可能会更好一点,这可能是我作为一个观众要求过高了。实际上这个片子非常好,我希望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这么高的一个栏目,在给大家一个传奇,给大家一个惊喜的同时,能不能再深入到历史的深层,通过各种手法,更细腻地呈现那段历史,能够反映内陆亚洲的那种动荡状况的一些历史场面。
首都师大王成教授
王成:列强为何扎堆儿来新疆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 博士 )
其实新疆这个地方在现代史上所纠葛的历史问题还有很多,包括日本那么多的探险家,那么多的社会学家,他跑到新疆去干什么?写了那么详细的旅行纪实,难道单纯就是跑那儿去记录这些东西么?我看到这个片子的时候,看到杨镰老师几十年来做这个工作,我明白了新疆是一个宝地。这里地上地下、历史现实有丰富的资源。所以19世纪末20世纪初,很多地球上的列强都在觊觎新疆这块宝地。作为中国人,对我国历史文化和现实宝藏如此富集的地方,应该更好地去认识它。
《探索·发现》制片人王新建
王新建:《探索·发现》更需要专家的支持
(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栏目制片人 )
没有专家的支持,我们栏目是不可能取得今天的成绩的。不论媒体怎么花样翻新,《探索·发现》还是要讲求一些实实在在的东西,有一些学术上的探讨,这是它的内核,这是一成不变的,这也是我们栏目区别于其他栏目的一个特点。我要感谢像杨镰老师这样的专家对栏目多年的支持,希望以后能够跟杨镰老师这些专家保持更紧密的合作。
刘巍:如何更有冲击力
(新华社瞭望周刊记者)
它是一个酒泉电视台,它不是中央电视台,所以秦川能做出这样的片子确实是很难得,更值得赞赏的是,秦川建立了跟学界深度合作的模式。杨镰老师11次进入酒泉,那么秦川又有这种地理接近性,他做这种片子他有天然的优势。那么我觉得,他以后可能更大的挑战在于如何选一个更有思想冲击力的选题。
庄志霞:能不能出一本书
(中国青年杂志社编审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
作为一个编辑,发现一个好片子,一个好的稿子,就像刚才那位编辑老师说的我们都是共同的心情,非常新颖。我想我们能不能把这个片子解说词出一本书,然后把比方说杨镰老师,还有那位台长说的一些故事作为附录出一本书。
王斯敏:家乡的风景如此美丽
(光明日报记者 新疆巴里坤人)
以前总觉得风景在远方,但是看完这个片子之后才感觉到,风景一直就在我身边,在生我养我的地方。而且这个风景不仅是一个自然的风光,它是一种人文,是一种历史,一种值得去挖掘去深入探讨的一种丰富的遗产。 (根据录音整理,未经发言者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