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间文化传统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间文化传统

[郑劭荣]从唐宋说唱伎艺与民间剪纸看我国影戏的形成
  作者:郑劭荣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3-20 | 点击数:16956
 
孙楷第认为:“改图像为纸人、皮人的俗讲一派于是遂成影戏,其始终不用图像者谓之说话。”(孙楷第,1952)此推断大致合理,但其疏漏之处有二:其一,俗讲并非影戏唯一的源头,在招魂巫术与印度佛教“以影说法”的影响下,影戏早已产生。康保成教授论之甚详,兹不赘述。其二,图像是如何改为纸人、皮人的?孙氏语焉不详。本文认为“纸人”的产生是受到了剪纸的启发,下文将会详述。
俗讲之于影戏形成的意义在于:在借鉴“图像配说唱”技术的基础上,影戏得以从单纯的弄影术中摆脱出来,上升为演述故事的伎艺。如果说中唐以前的影戏还处于初级形态,那么,自从吸纳了俗讲技术之后,影戏便进入了成熟期。这一过程大约是在唐代后期完成的。
(二)影戏是一种“戏中有画”、“画中有戏”的艺术
尽管影戏与俗讲分属于不同的艺术门类,但其演述故事的手段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二者均为说、唱、图像相结合的表演形式,平面形象与故事二位一体,不可分割。主要区别在于影戏的“图像”是动态的,而在俗讲里却是静态的。诚然,用于俗讲的图像与影偶似乎不能相提并论,但我们也要注意到这一事实:我国早期的影偶是以彩绘为主的,故周密《武林旧事》称影偶制作的“社会”为“绘革社”,而非“镂革社”之类,可见其与绘画之渊源。其实两者只有一步之遥,在借助剪纸技术的基础上,便实现了图像向影偶的转变。
在影戏中也不乏静态的、定型化的图像场景存在,如四川、甘肃、陕西、山西等地的影戏中的景片即属此类。四川大学博物馆藏有清代光绪、宣统年间的皮影地狱“十殿”场景,全套景片由三十九幅图像组成,分别讲述阴间十殿故事。内容一般为劝善、阴司、用刑三类。每当出演《唐王游地府》、《胡迪骂阎罗》、《目莲救母》等剧目时均要摆上“十殿”景片。类似的“地狱图”还可见于陕西、山西影戏之中。山西孝义皮影戏中不少剧目都穿插有“游地狱”的折子戏,譬如《两世阴》、《大仙山》、《葵花镜》等。在这类戏中少不了“喝迷魂汤”、“过金银桥”、“抖肠子”等景片。特定的造型只能运用于与之相关的剧目之中,不能随意更替。这些景片是影戏的一种特殊道具,是“戏中之画”;每一幅图像又具有丰富的故事性,并通过艺人的声口模拟演述出来,可谓“画中有戏”。
有学者认为:影戏人物除单件造型外,艺术家们还创造了无数综合性皮影造型,形成了可独立存在的优美画卷。这些造型的特点是:整个场景由若干构件组合成一个整体,举凡人物、花草树木、厅堂楼阁、日用杂物等一字形排列,形成一幅定型化的图景。如《白蛇传》中几段重要情节”端午显原形“、”昆仑盗仙草“等均以连环画的形式来展现,产生“戏”、“画”交融的特殊审美功效。陕西、山西的艺人称这类造型为“大货”,甘肃称之为“大片”。在辽宁盖州一带其表演职能似乎已经蜕化,而作为挂在影窗上沿的装饰物,如“王小二赶脚”之类,其功能相当于“彩帘子”。一般只用于庆寿、还愿等喜庆、隆重的演出场合。{1}
总之,“戏”、“画”交融可谓影戏所独具的特质,形成这一特质的原因恐怕仍离不开唐俗讲的影响。
(三)从脚本看影戏与俗讲、说话的关系
影戏与俗讲的脚本亦存在诸多关联,前辈学者讨论颇多。孙楷第以滦州影词为例,认为其结构、用韵与俗讲的吟词甚合,二者均称“卷本”。影词中多讲演口气,不纯为代言体,且都需临文讲唱。顾颉刚认为,“元明以来,宝卷多作为影戏的剧本,其体制极为合度,似非偶尔采用者所能做到。因此可知其在变文尚未成为宝卷时代即已与影戏结缘,或者即为宣传者所利用,以之宣传教义,因之两者并盛行焉,亦属意中之事”,(顾颉刚,1983:112)此论颇是。佟晶心亦非常注重影戏和宝卷的关系,认为影戏“在宋朝所使用的剧本便是当时的话本,但近代的便用宝卷。影戏的剧本组织和故事的结构很有宝卷的意味,但已采用对话的形式”。(佟晶心,1937)而吴晓铃则认为,“影戏的剧本在宋朝并不是用话本,近代用的也不见得就是宝卷。理由很简单,因为影戏着重在表演,其文词是代言体,而话本和宝卷着重在演说,其文词则是叙述体,二者在运用方面迥乎不同”。(吴晓铃,1937)问题的焦点其实在于影戏的脚本是代言体还是叙述体。以现有文献观之,唐代俗讲与宋代话本似乎不存在代言体,但代言体并非影戏形成的前提。北宋高承《事物纪原》卷九“影戏”条载:
 
宋朝仁宗时,市人有能谈三国事者,或采其说,加缘饰作影人,始为魏、吴、蜀三分战争之像。
 
以中国戏剧史观之,直至南宋后期才出现有一定长度的代言体文本,仁宗时期似乎难以产生叙述三国故事这样复杂的剧本。试以傀儡戏为旁证。吴自枚《梦粱录》云:
 
凡傀儡敷演烟粉、灵怪、铁骑公案、史书历代君臣将相、故事话本,或讲史,或作杂剧,或如崖词……大抵弄此多虚少实,如巨灵、神姬、大仙等也。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学苑出版社网站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彭牧]作为表演的视觉艺术:中国民间美术中的吉祥图案
下一条: ·[毛巧晖]新秧歌里的“民间”
   相关链接
·[张琼洁 李莹]从作家“雅”言到民间“俗”曲:大鼓书《贾宝玉夜探潇湘馆》的形成·[刘赛祎]论民间说唱的“集体性”
·[王伽羽梓]新媒体视域下非遗传衍的内部革新和时代路径·[郝佩林]论江南民间说唱艺术的乡野表达
·[王素珍] 赞土地与唱春 ·[朱万曙]董永故事的汉、彝说唱文本
·[国家玮]乱世中的治世想象·[祝鹏程]中国曲艺说唱研究70年:回顾与反思
·《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民间说唱”专家组成立·《继承与发展:庆祝车锡伦先生欣开九秩论文集》出版
·刘祯 刘云水 主编:《继承与发展:庆祝车锡伦先生欣开九秩论文集》·何红艳:《科尔沁蒙古族说唱文学研究》
·[杨恩洪]西藏格萨尔说唱艺术抢救始末·[郎雅娟]侗族说唱文学的叙事特征
·[侯儒]赫哲族“伊玛堪”说唱家族式传承口述史研究·[乌丙安]民间小戏浅论
·[董秀团]云南少数民族说唱文学的类型及特征·潮汕民间文学推广:告别“严肃脸”,与动漫说唱“混搭”
·[平瑶]寂静的喧哗·[于天池]宋代文人说唱伎艺鼓子词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