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华网甘肃频道3月18日消息 据兰州日报报道
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由国家组织开展的重大科研项目《中国曲艺志》大型艺术方志丛书的编纂,不仅彻底改变了曲艺“有史无书”的贫困面貌,而且为曲艺学的真正确立奠定了非常坚实的学术基础。去年11月出版的《中国曲艺志·甘肃卷》,同样带来了重大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不仅填补了省内三大空白,还为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民间说唱艺术提供了理论支持和理论支撑;纠正了理论界、史论界对曲艺中原来的许多谬误,证明了甘肃特色文化积淀的丰厚和历史作用。日前记者采访了《中国曲艺志》总编罗扬、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主任李松以及《中国曲艺志·甘肃卷》主编徐枫。李松表示:“文化的传承,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不应只是整理收藏如此简单。集成工作者呼吁,只有为传统文化注入活力,使其在新的土壤里继续生存,才能让传统文化的生命生生不息。”对《甘肃卷》的编撰完成出版,今年80岁高龄的罗扬表示,《甘肃卷》是《中国曲艺志》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独特的价值。
填补空白:甘肃卷为我国唐代曲艺正名
《甘肃卷》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重大项目之一,由《甘肃卷》编辑部历时18年没有借助任何省外力量独立完成,全书共计109.5万字,目前为全国第二大卷,西北第一大卷。
《甘肃卷》填补了“三大空白”。据徐枫介绍,这三大空白具体是:其一,《甘肃卷》填补了我国唐时期曲艺史志及文本、文物、理论的空白。《甘肃卷》在编纂过程中,得益于莫高窟文献的实惠和佐证。莫高窟第十六窟发现藏经洞,出土大量遗书证明了敦煌在唐时期就有了民间说唱,是不可多得的历史文献。其二,《甘肃卷》填补了甘肃没有曲艺类史志的空白。甘肃是民间曲艺资源大省,各民族在甘肃长期的生活与生产劳动中创造了风格各异、丰富多彩的民间说唱艺术。但是,至20世纪末,关于甘肃民族民间曲艺的论述和专著可以说是凤毛麟角,即便是有些专著也只是从一个专业角度对某一个曲种形式进行研究,而系统地、科学地将甘肃民族民间曲艺从历史渊源、沿革、流变过程、分布地域、文本、音乐、表演形态、舞台美术、机构设置以及传承关系综合性地加以叙述只有刚刚出版的《甘肃卷》。其三,《甘肃卷》填补了甘肃少数民族民间曲艺理论及史志的空白。生活在甘肃的藏、回、保安、东乡、蒙古、裕固、撒拉、哈萨克等少数民族为甘肃的曲艺曲种的创造、发展和繁荣作出了杰出的巨大贡献。但是,对甘肃各兄弟民族的曲艺形式及曲艺形态很少有人问津,甘肃各少数民族的民间说唱活动见诸于理论的不多,更不系统。《甘肃卷》对上述少数民族的民间曲艺活动进行了系统性的论述,为今后研究甘肃的少数民族民间曲艺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盘清家底:甘肃卷涵盖了126个曲艺曲种
甘肃是民族民间曲艺资源的大省,其原因有二,一是甘肃民族民间曲艺的历史源远流长,二是民族民间曲艺品种繁多。《甘肃卷》所收录的一百多个曲种,其中甘肃本地曲种有78个,外来曲种在甘肃有影响的有48个。据了解,《甘肃卷》中最有价值的发现为,以甘肃本地古代曲种主要以"转变"、"敦煌曲子词"、"说因缘"、"唱词文"、"说话"、"诵赋"为代表。其中,"唱词文"对以后诗赞系的鼓词影响深远,是曲艺中鼓曲类曲种(如大鼓、坠子等)的先河,"说话"则是今天评书的鼻祖,"诵赋"对后世形成的快板或快书有一定影响。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新华网 2009年03月18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