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访谈·笔谈·座谈

首页民俗学文库访谈·笔谈·座谈

探索全球化现代化背景下的民族文化保护之路(上)
——尹绍亭谈民族文化生态村建设
  作者:尹绍亭 《中国民族报》记者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3-11 | 点击数:11788
 

  记:您可以给民族文化生态村下一个定义吗?

  尹:我们认为,民族文化生态村,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在中国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场景中,力求全面保护和传承优秀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并努力实现文化与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中国乡村建设的一种新模式。

  这个定义有4个关键词值得注意:

  一是“全球化”和“现代化”。所谓“全球化”,简单说是指全世界趋向于同一的潮流;所谓“现代化”,通常的意义是指传统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进化。大量事例说明,在全球化的巨大影响之下,在追求现代化的过程中,人们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以牺牲地域和传统文化以及文化的多样性为代价,结果便难以避免社会发展的不和谐和不可持续,这是面对全球化和现代化所必须给予足够重视的问题。

  二是“文化保护与传承”。全球化的特征是以强势取代弱势,以同一化取代多样性;现代化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工业文明为标志,工业文明的特征则是以牺牲传统伦理道德、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等为代价的技术物质至上主义。它们都存在着吞噬、排斥和否定传统文化及文化多样性的可能性和危险性。在这样的背景下,积极宣传并努力进行文化保护传承,意义重大。这就是民族文化生态村为什么要把 “地域和民族文化保护传承”作为其主要的建设目标的原因。

  三是“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现代化建设强调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然而仅有经济的发展是不够的,是残缺不全的。社会、经济、文化、生态环境是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不可割裂和偏废,只有齐头并进,和谐共生,才可能持续发展。党的第十六大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战略方针,民族文化生态村的建设,便是贯彻执行这一伟大战略方针的一个具体的行动计划。

  四是“乡村建设”。中国是一个乡村社会,乡村是社会的“细胞”。只有广大乡村发展了、和谐了,国家才能够发展和谐。所以民族文化生态村着眼于乡村建设,希望做出乡村发展的典型和示范,并在广大乡村进行推广,从而对国家的和谐发展作出贡献。

  记:文化并不是孤立的事物,事实上它与社会经济生态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合体,没有经济基础,没有社会的进步,就不会有文化的发展和繁荣。项目组在制定建设目标时,对此是怎样考虑的?

  尹:从事民族文化生态村的建设,进行民族文化保护,既要有综合的关照和整体的思考,也不能脱离中国特定的时空条件。为此,我们拟定了建设民族文化生态村应该努力实现的6个基本的目标:一是具有突出的、典型的、独特而鲜明的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特色;二是具有朴素、醇美的民俗民风;三是具有优美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四是摆脱贫困,步入小康;五是形成社会、经济、文化、生态相互和谐和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六是能够发挥示范作用。在这6个基本目标之下,我们还制定了由若干层次的目标组成的目标体系。包括村民热爱本地区、本民族的文化,具有较高的文化自觉性;建立由村民管理、利用的文化活动中心;依靠村民发掘、整理其传统知识,并建立传统知识保存、展示和传承的资料馆或展示室;建立行之有效的可持续的文化保护传承制度;主要依靠村民的力量,改善村寨的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改善传统生计,优化经济结构;有一批适应现代化建设、有较高文化自觉性、有开拓和奉献精神、能力强的带头人;有比较健全的、权威的、和谐的世俗和行政的组织保障;有良好的、可持续的管理运行的机制等等。

  记:从目前中国乡村的情况来看,实现上述目标似乎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项目组都遇到哪些障碍和困难?

  尹:众所周知,经过“文革”动乱,即便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要想找到一个文化和生态环境没有遭受破坏和污染、没有被异化和劣化的地方,已经十分困难。中国农村普遍存在的深度贫困的状况,既是文化退化、衰落的重要原因,也是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和人居环境恶劣的根源。在文化破坏、信仰崩溃、规范失调、环境恶化、严重贫困的基础上,又突然被施以强势的市场经济的金钱价值观,由此形成的极为短视和功利的氛围和思潮,不仅会形成强大的文化和环境保护的抗拒力,而且很可能导致新的更为严重的对文化和环境的破坏。

  上述两个层次的目标,内在联系紧密,相辅相成,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系统之中任何一个或几个目标的短缺或不足,都会影响其他目标的实现,从而导致整个系统工程的紊乱甚至失败。建设民族文化生态村,是由学者提出并运作的项目,然而民族文化生态村建设作为囊括了社会、经济、文化、环境、脱贫、发展等诸多要素的综合性的系统工程,仅靠学者的力量和努力,显然是远远不够和不可能实现的。它需要社会共建,尤其需要村民的主动参与和政府强有力的领导与支持。而要使政府和村民接受学者的理念,并将其转变为政府的政策行为和村民的自觉行动,涉及很多复杂的问题,要做很多艰苦的工作。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民族文化生态村建设虽然面临诸多困难,然而积极的环境和条件也显而易见。构建和谐社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抢救和保护文化遗产、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已先后成为国家的基本国策和大政方针,具备这样的社会和政策背景,对于从事民族文化生态村建设无疑是非常有利的。

  可以说,10年来我们取得了相当的成果,并被集中收录在由我主编的《民族文化生态村——云南试点报告》、《云南民族文化生态村暨地域文化论坛》、《民族文化生态村——中国应用人类学的开拓》丛书(6卷本)等书中。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报》2009-3-6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白庚胜访谈]“抢救”责任重大 “保护”使命光荣
下一条: ·探索全球化现代化背景下的民族文化保护之路(下)
   相关链接
·[朱凯雯]国际中文教育视域下中国俗文化教学研究·[王祖悦]20 世纪初民间文学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万水清 胡燕]基于中国式现代化乡村茶馆发展路径选择·[马晓飞]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传统舞蹈的当代文化价值探析
·[刘婧]仪式感与在场:七夕作为传统节庆的现代化重构·[高忠严]村落自治实践现代化转型的内在逻辑与实现路径
·[额尔毕黑 刘桂英]鄂尔多斯婚礼现代化转型与民间传统舞台艺术融合研究·[张丽婷 于俪婧 刘明明]非遗语境下博山陶瓷传统技艺本土性的现代化转型研究
·[张筠]中国式现代化的民俗学主动:传承、实践与现代性·[王晨阳]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
·[郭永平 贾璐璐]全球在地化与地方全球化:互联网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张亚辉 庄柳] 从乡土工业到园艺改革:论费孝通关于乡村振兴路径的探索
·[宋俊华 倪诗云]非遗保护的中国经验与中国声音·[刘菲]浅析现代化浪潮中的关中婚俗变迁逻辑
·[金丹妮]村落宗族的当代复兴及生存策略·[刘惠萍]民间信仰的正典化与现代化
· [姚慧]何以“原生态”? ——对全球化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反思·[郁喆隽]江南庙会的现代化转型:以上海金泽香汛和三林圣堂出巡为例
·[张怀群]无名小村人文地理标志保护试论·[乌丙安]民俗与现代化的思考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