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访谈·笔谈·座谈

首页民俗学文库访谈·笔谈·座谈

探索全球化现代化背景下的民族文化保护之路(上)
——尹绍亭谈民族文化生态村建设
  作者:尹绍亭 《中国民族报》记者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3-11 | 点击数:11790
 

[民族文化生态村建设系列报道]

5个试点村寨之一的巴卡村举行全乡基诺族妇女纺织刺绣比赛

培训和能力建设是民族文化生态村建设的重要工作 尹绍亭供图

  选择具有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特色的村寨,依靠村民的力量和当地政府及专家学者的支持,制定发展目标,通过能力和机制建设、进行文化生态保护、促进经济发展等途径,使之成为当地文化保护传承的样板和和谐发展的楷模,这就是云南民族文化生态村项目建设的基本思路。作为云南民族文化大省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云南民族文化生态村建设项目于1998年10月立项启动。在美国福特基金会的支持下,项目组在云南省内选择了玉溪新平县南碱村、石林月湖村、文山丘北县仙人洞村等5个村寨作为试点开始进行建设。

  因为是一个创造性、应用性和探索性的项目,10年来,民族文化生态村建设既取得了许多实质性的成果,也留下了不足乃至不成功的教训。为更好地推动我国民族地区的发展、促进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我们推出民族文化生态村建设系列报道,希望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此做一理论的探讨。

  学者小传:

  尹绍亭,云南大学民族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云南大学生态环境人类学中心主任,云南省政协委员,享受国务院发放的政府特殊津贴的有突出贡献的专家。长期从事文化人类学、人类生态学、物质文化、民族博物学和中日文化比较的教学和研究,为我国最早探索民族生态学和生态人类学的学者之一。

  早先关注中日文化之间的关系,后致力于山地民族和云南少数民族物质文化的研究,出版了一批极具创新性的著作。

  长期深入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田野调查,在生态人类学理论和方法上锐意探索,提出了不少新颖独到的学术观点。

  迄今已出版《稻米之路》等译著3种,《云南的刀耕火种》(日文版)等专著6种,主编“云南物质文化丛书”、“边地文化丛言”、“人类学田野调查随笔”等丛书。发表学术论文“试论云南民族地理”等数十篇。所著《云南物质文化——农耕卷》荣获第十一届中国图书奖和2001年国家图书提名奖,并被译成日文出版。所著《人与森林——生态人类学视野中的刀耕火种》荣获中国民族文化优秀著作奖,并被译为英文、日文出版。

  近年来,积极投身于云南民族文化、生态的保护和云南民族文化大省建设事业之中。所主持的“云南民族文化生态村建设项目”课题,因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前期成果业已产生较大的影响,受到政府和社会的关注。  


  《理论周刊》记者(以下简称“记”):尹老师,作为生态人类学研究领域为数不多的拓荒者之一,您可否介绍一下民族文化生态村建设项目的提出是基于怎样的考虑?

  尹绍亭(以下简称“尹”):“民族文化生态村”的建设,是我们在1997年提出的一个以人类学为主、包括其他学科参与的应用研究开发项目,是一个以地域和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为主旨,由住民、政府和学者等相关群体参与建设的行动计划。

  这一项目的提出,可以说是经历了长期的思考、调查、研究的过程。关于地域和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并不是一个新的问题,它从来都是文化事业和学术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国进入体制改革、发展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时期,以及席卷而来的全球化浪潮,在“文革”中破坏严重、残缺不全的地域和民族文化又面临巨大的冲击和新的挑战。地域和民族文化在以往被丑化、消化、同化、涵化的基础之上,又被严重地异化、伪化、商化和造化,显然,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与重建,已是刻不容缓,必须提到国家的重要议事日程之上。作为从事文化遗产保护和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研究的学者,对此当然责无旁贷。国家需要决策的参考依据,社会需要认识和行动的理论,民间需要建设的参照和经验,这些都有待我们去实践、探索、研究和总结。建设“民族文化生态村”,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出于使命感而产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相结合的开拓性项目。建设民族文化生态村,从文化事业的角度看,意在探索地域和民族民间文化以及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新途径;从学术的角度看,是以人类学为核心的多学科结合的应用研究的新课题;从现代化建设的角度看,则可为国家实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战略提供参考性的理论方法和经验。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报》2009-3-6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白庚胜访谈]“抢救”责任重大 “保护”使命光荣
下一条: ·探索全球化现代化背景下的民族文化保护之路(下)
   相关链接
·[朱凯雯]国际中文教育视域下中国俗文化教学研究·[王祖悦]20 世纪初民间文学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万水清 胡燕]基于中国式现代化乡村茶馆发展路径选择·[马晓飞]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传统舞蹈的当代文化价值探析
·[刘婧]仪式感与在场:七夕作为传统节庆的现代化重构·[高忠严]村落自治实践现代化转型的内在逻辑与实现路径
·[额尔毕黑 刘桂英]鄂尔多斯婚礼现代化转型与民间传统舞台艺术融合研究·[张丽婷 于俪婧 刘明明]非遗语境下博山陶瓷传统技艺本土性的现代化转型研究
·[张筠]中国式现代化的民俗学主动:传承、实践与现代性·[王晨阳]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
·[郭永平 贾璐璐]全球在地化与地方全球化:互联网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张亚辉 庄柳] 从乡土工业到园艺改革:论费孝通关于乡村振兴路径的探索
·[宋俊华 倪诗云]非遗保护的中国经验与中国声音·[刘菲]浅析现代化浪潮中的关中婚俗变迁逻辑
·[金丹妮]村落宗族的当代复兴及生存策略·[刘惠萍]民间信仰的正典化与现代化
· [姚慧]何以“原生态”? ——对全球化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反思·[郁喆隽]江南庙会的现代化转型:以上海金泽香汛和三林圣堂出巡为例
·[张怀群]无名小村人文地理标志保护试论·[乌丙安]民俗与现代化的思考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