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间文化传统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间文化传统

[马伟华 胡鸿保] “花儿”研究现状及其保护开发
  作者:马伟华 胡鸿保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3-08 | 点击数:11568
 
 
三、“花儿”的保护与开发
 
以上我们探讨了“花儿”的研究状况,对待“花儿”,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研究的层面上,我们还需要对这一与西北地区部分群众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歌谣进行保护与开发。
根据《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花儿”作为我国民歌大家庭中的一个重要成员,当然属于我国的“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因而,在当前这样一个举国上下都在对“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大声疾呼的关头,提出对“花儿”的保护与开发也就显得极有意义。
如何对“花儿”进行保护与开发呢?笔者有如下一些思考。
首先,应该对“花儿”进行适当的改造,使其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让更多的人知道“花儿”。众所周知,“花儿”是用汉语方言,具体地说是用甘青两省河湟地区的方言演唱的一种民歌,外地人听“花儿”只能听听曲调,无法了解歌词内容。因而,是否可以将“花儿”适当地进行普通话改造呢?这样,其传播就会越来越容易,听众也会越来越广泛,影响力自然会慢慢变大。
当然,有人会提出质疑,认为用普通话演唱“花儿”还会具有“花儿”的原汁原味吗?
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柯杨教授认为:“为了更长远的发展,‘原汁原味’和‘开发利用’两者可以并存不悖。如一些用方言演唱的民歌,在当地群众娱乐、办歌会时可以用方言,但在对外宣传或进行一些旅游性质的大型节会上就可以改用普通话演唱,这样可以让更多的人接受民歌,帮助他们了解民歌及其蕴涵的丰富文化。”(张目、朱国亮,2004)因此,适当地改造“花儿”绝不会影响“花儿”的主流,愿意听传统“花儿”的人可以继续去听,听不懂传统“花儿”的人可以听改造后的“花儿”。
试想一下,在今天这样一个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年代,就连国粹京剧在传承方面都已出现了令人尴尬的局面,不对“花儿”进行适当地改造,它能够很好地发展下去吗?在2004年10月18日召开的“中国·临夏花儿学术研讨会”上,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的一位领导同志甚至提出:“今后,我们对‘花儿’的保护、研究和开发要坚持‘两条腿’走路,在说好‘临夏话’的同时,讲好‘普通话’。”(马秀梅,2004)这些都表明在“花儿”保护与开发的过程中,走“花儿普通话化”的道路是非常可行的。
其次,西北地区的部分高校,尤其是一些民族院校,如西北民族大学、青海民族学院等高校应当积极参与到“花儿”的保护行列中来,充分发挥这些院校在信息智能以及人才方面的优势,给一些政府部门对“花儿”的保护、开发积极献计献策。长期以来,“花儿”研究主要集中在西北地区的一些民族院校中,这些学校有许多“花儿”研究的专家、学者,有人终身以研究“花儿”为业,因而对“花儿”也最了解、最熟悉,能够对“花儿”的保护、开发提出一些具有建设性的意见与建议。
再次,各级政府、尤其是“花儿”传唱地区的一些基层政府,应当通过多种渠道扩大对“花儿”的宣传力度。可以通过召开学术研讨会,制作电视宣传片,甚至可以创办专题网站来扩大“花儿”的宣传,让那些不熟悉“花儿”,但对其感兴趣,愿意了解“花儿”的人能够很容易、很方便地了解到“花儿”。在这一点上,甘肃临夏以及青海的部分地区已经创办了一些网站,如:“中国临夏 ·河州花儿”网、青海“花儿与少年”网,这些网站的建立都对“花儿”的宣传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在“花儿”流行地区,每年都会有群众自发或者政府举办的各种“花儿会”。青海省规模较大的“花儿会”有:乐都县瞿坛寺“花儿会”、民和县峡门“花儿会”、互助县五峰寺“花儿会”、丹麻场“花儿会”、大通县老爷山“花儿会”、七里寺“花儿会”等。甘肃省较为著名的“花儿会”有:“莲花山花儿会”、“炳灵寺花儿会”、“紫松山花儿会”、“松鸣岩花儿会”等。 在“花儿会”上,当地群众演唱“花儿”,休闲娱乐,其乐融融,这为“花儿”的发展提供了无限生机。当地政府部门完全可以通过举办“花儿”演唱会来做好招商引资工作,将“花儿会”与当地的旅游业紧紧联系起来,就可以为当地群众提供多种致富途径,将“花儿”作为一种文化产业,不断做强、做大。只有当人们尝到了“花儿”的甜头,感到“花儿”不仅具有精神乐趣,还具有物质价值,才会自觉地投入到“花儿”保护与开发的行列中来。
目前,一些政府部门、文化机构已经对“花儿”的保护与开发引起高度重视。据新华网报道:“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日前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花儿之乡’;在此之前,甘肃定西市岷县也获同样命名。临夏州的康乐、和政两县同时还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分别命名为‘中国花儿保护基地’、‘中国花儿传承基地’,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永靖县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民歌考察采录地’。”(韩传号、范晓娟,2004) 我国著名民间文艺家白庚胜先生对上述事件的评价是:“这意味着我国已经将西部民歌‘花儿’纳入国家保护范畴,从而更有利于‘花儿’的抢救保护和开发利用。”
可见,“花儿”的保护与开发是可行的,是大有前途的。在社会多方的关注下,“花儿”一定会得到有力的保护与开发,“花儿”的歌声一定会变得更加美好、更加灿烂。
本文原刊于《民间文化论坛》2006年第2期,注释请参见纸媒原刊。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学苑出版社网站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刘铁梁]北京民俗文化普查方案(试行)下
下一条: ·[彭牧]作为表演的视觉艺术:中国民间美术中的吉祥图案
   相关链接
·[刘伟波]牡丹江流域萨满文化的研究现状及其保护开发·[崔开欣]晋南地区丧葬的研究
·“西北花儿与高原民俗文化高峰论坛”成功举办·西北“非遗”花儿的产业化发展之路
·[刘永红 郝苏民]洮岷花儿歌手文化生态调查报告·[姜学龙]西北民歌“花儿”英译的模式、策略与方法
·[韦仁忠]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西北“花儿”的保护、传承与创新·[王知三]关陇花儿折射出来的社会问题思考
·[王洁]“海门山歌”研究现状及展望·[李言统]传统的现代性适应
·[英]史若兰 杨晓丽编译:《花儿:丝绸之路上的民间歌谣》(英文版)·[戚晓萍]论民歌“花儿”在松鸣岩区域的活态传承
·[戚晓萍]苏平“花儿”音像制品年谱及其“花儿”社会影响管窥·[包孝祖]花儿起源于吐谷浑《阿于(wu)歌》考
·[赵宗福]学理性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学实践——《岷县百名花儿歌手调查实录》序·柯杨:守望西北“花儿”一生
·花儿今始为谁红·社会各界沉痛送别陇上民俗学泰斗柯杨
·深切缅怀中国民俗学会顾问柯杨教授·讣告:柯杨先生千古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