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俗生活世界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俗生活世界

[傅广典]山东半岛地域文化的界定、内涵及其传承趋向
  作者:傅广典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3-08 | 点击数:19025
 
 
二、山东半岛的地域文化形态
 
依据人类的生存方式和生产及生活方式界定文化形态,主要有渔猎文化、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三种形态。这三种文化形态原则上可以说是单质的。我们知道,人类最原始的生存方式是采集和渔猎,采集之后是种植,农耕文化由此产生。农耕文化中的耕,虽然有牲畜参与,但未必就是游牧文化的参与,其文化形态依然是单质的。而地域文化则通常是多元的、复合的,是由多种文化形态构成的。地域文化通常包含着两种以上的文化形态。也就是说,同一地域可能同时存在着农耕文化形态和渔猎文化形态,也有可能同时存在着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或渔猎文化和游牧文化形态,还有可能同时存在着渔猎文化、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三种文化形态。比如,青藏高原是我国最为典型的游牧文化地域,但是农耕文化甚至渔猎文化都在一定范围存在着。山东半岛则是渔猎文化和农耕文化同时存在的地域,沿海地域主要是渔猎文化,内陆地域则是农耕文化。
但是,我们将山东半岛地域文化作为半岛文化研究的时候,不仅要注意到它的渔猎文化和农耕文化这种以生存和生产方式界定的文化形态,还要注意它的历史文化、传统文化和民间文化等文化形态。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对山东半岛的地域文化作出准确的认定。山东半岛的地域文化积淀深厚,异彩纷呈,其中渔耕文化、齐文化、贤哲文化和港口文化是山东半岛地域文化独特建构的主要文化形态。
1.渔耕文化 山东半岛是早期人类活动地域,有许多氏族部落。大的氏族部落有莱夷部落和齐部落等。莱夷部落在山东半岛的东部,这一带至今还有许多保留着莱字的地名,如莱州、莱山、莱河、莱阳和莱西等等。夏代莱夷部落建立莱子国,其先民被称做东夷。东夷人的生存和生活方式是农耕和渔猎,创造出山东半岛早期的以农耕和渔猎为基本形态的东夷文化。殷商时期,莱夷和齐部落被统称为东夷。东夷尚武,殷人不安,对东夷征讨不断发生。商朝的纣王征讨东夷虽然最后获胜,但诚如《左传》中所言:“纣克东夷而殒其身。”也正是在纣王因征讨东夷大获全胜举国欢庆的时候,被周武王端了朝歌,结果还留下一个千古之谜:征讨东夷的25万大军在东夷消踪匿迹,去向不明。
山东半岛的渔猎文化源远流长。一万年前东夷人就能够到海中捕鱼,5000年前就能够“煮海为盐”。早期的渔猎文化是农耕文化的一部分,同时又是海洋文化的胚胎。山东半岛的早期人类的生存和生活方式,从一开始就受到了半岛地域的规定,一方面从事采集,一方面从事渔猎,陆海资源同时利用。起初,他们只在海边浅水中捕捉小鱼虾,后来发明了一种一只手可拿的网,经过漫长的网捞之后,才借用漂浮物进入深水捕捞,进而掌握了“以匏济水”、“包荒冯河”的本领,有了船有了网,渔猎文化才逐渐发育成熟。在山东半岛的3000多公里长的海岸线上,有数以千计的渔村,每个渔村村边的海湾都是船的锚地,这些锚地实际上就是港口的原始形态。
渔耕文化是渔猎文化和农耕文化整合的新生态文化,是半岛和一般沿海地区所特有的地域文化形态。山东半岛独特的地理环境,使渔耕文化呈现着独有的特征。亦渔亦耕,临水必渔,是土必耕;沿海渔猎,内陆农耕。半岛区域里的几个大的岛屿,也是亦渔亦耕,如庙岛列岛的南长山岛、北长山岛、跎矶岛和大黑山岛等等,但是这些岛屿有农耕却没有完整体系的农耕文化。
2.齐文化 齐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源头和重要部分。齐文化包括齐地文化和齐国文化两个部分。齐地文化又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自殷商时期,最晚始于公元前1300左右,到齐国建国。此阶段的齐地文化主要是氏族和部落文化,可以称之为先齐文化。第二阶段是自秦以后特别是汉朝到隋朝的800年间。此阶段齐或郡或国,但此阶段的齐地文化是齐国被秦灭亡后的齐国文化遗存,又可以称之为后齐文化。齐国文化是指齐国建国到公元前221年被灭亡整个时期的文化。齐国文化形成于西周时期,周武王分封诸侯国,姜太公吕尚受封到齐地建国,此时是齐地文化和齐国文化的第一条分界线。但是,齐地文化和齐国文化并没有因此而成为截然分开的两部分。吕尚建国之策中的“因其俗”,使先齐文化得到很好的继承和发展,而齐国文化也正是因为深深地植根于先齐文化的沃土,才根深叶茂,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石和精髓。
齐国文化的基本内涵,可以用吕尚建国之策加以诠释。吕尚的建国之策的核心是“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渔盐之利”(《史记》)和礼邻。可以用八个字概括:因俗、简礼、通便、礼邻。“因俗”就是尊重当地各氏族部落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允许他们的生活方式陈陈相因。而且吕尚能够把周王朝制度与齐地民间风俗和文化传统相结合。“简礼”是减少不必要的法规和制度。他认为,政不简不易。他主张不必让国民拘于繁文缛节,从而减少贡赋,保障国民休养生息。“通便”有着内在的辩证关系,通则便,便则通;不通则闭,闭则不便,不便则不兴。“礼邻”就是睦邻。一个“礼”字就是处理国家外部事务的大政方针。公元前221年齐国被灭,秦统一中国是齐地文化与齐国文化的第二条分界线。此后的齐地文化主要体现在不同朝代对齐国文化的承袭以及民族与民间对齐国文化的传承。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学苑出版社网站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岳永逸]当代北京民众话语中的天桥
下一条: ·[周春]村落讲述传统与社会变迁
   相关链接
·[邓清源]元基因与地域性·[张雨]明代小说中的猿猴故事及其文化内涵
·[岳瑾]黄河流域关中民间泥塑的文化记忆与传承研究·[尹立娜]节日民俗的价值建构主体及方式
·[王敏琪]传统的变奏:杭州东坡肉的叙事变迁与经典生成·[林恺雯]生命树的双线机制
·[雷伟平 宋军朋]三官楹联的文化内涵与呈现路径研究·[朱志明]民办民俗博物馆与乡土文化记忆传承
·[赵晨之]走出“中国有无史诗”的提问方式·[徐国洪]“书写影响论”与“交流方式说”:杰克·古迪的书写研究
·[王晓鸣]浅谈节气习俗特点·[杜小钰]试论国家级非遗骆山大龙的美学内涵
·[程瑶]饮食方式与非遗保护的中国实践之反思·[程浩芯]传说入戏的文体互动方式
·[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李向振]冬至节俗源流及其文化内涵
·[朱向羽]非物质文化遗产“铢铢镲”的传播演变研究·[张佳伟]不同性质宝卷中的叙事方式及其功能定位
·[杨丽波 刘永发]从民俗语言的运用看赵树理小说的地域文化特征·[刘吉平]穿越时空的碰撞:《白鹿原》中的民俗事项及其文化内涵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