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朱仙镇是闻名全国的历史名镇,其传统建筑形态与格局在当代有着文化意蕴层面的颠覆性衍变。该文从民居建筑、公共建筑、建筑格局与装饰等方面作了具体分析,并对相关问题作了思考。
[关键词] 朱仙镇;传统建筑;形态与格局;衍变
[中图分类号] K892.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72(2006)02-0048-11
一、引 言
朱仙镇是闻名全国的历史名镇,《晋地道记》、《太平寰宇记》记载的春秋郑国庄公年间(公元前743年~公元前701年)的开封县城邑启封,其遗址就在朱仙镇境内古城村。北宋时,东京(今开封市)作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成为世界上最繁华的大都会,这与北宋注重加强漕运有很大关系。据《宋史》载,北宋“置汴纲二百”,每纲有船30只,合计6000只,分别在汴河、蔡河、五丈河承担漕运任务,其中蔡河年漕运量就在60万石以上。朱仙镇就是蔡河上的一个重要港口。南方陈、颖、许、蔡、光、寿诸州粮食百物都由朱仙镇转运东京,民间俗称运粮河。北宋末叶蔡河淤塞。经元代贾鲁治理后,在蔡河上既可排灌、又可通航,为纪念贾鲁,始称蔡河为贾鲁河。
贾鲁河的通航,成就了朱仙镇的繁荣。“自淮而南,邦国之所仰,百姓之所需,金谷财帛,岁时常调,舳舻相衔,千里不绝。”(宋·周邦彦《汴都赋》)舟船从朱仙镇南下,经淮河可远达扬州,华北和西北的山货,均由此南输。江淮粮米、丝茶百货也从此转运开封。当年,朱仙镇的镇区呈不规则的圆形,纵横三里许,周长十里余,有四个大门,贾鲁河水穿镇而过,“白日舟楫如林,夜晚灯光似银”,茶肆酒楼、饭馆脚店、货栈摊贩、南北京货,琳琅满目,朱仙镇从此跻身于全国四大名镇之列。
虽然今日的朱仙镇早已风光不再,但该镇的城镇布局和昔日建筑仍然依稀可见。春秋启封遗址、宋代古战场、明代清真寺、岳飞庙等历史遗存仍然保存完好,一些街巷仍然保留着估衣街、曲米街、炮房街、油篓街、京货街等古老的街名,并且仍然呈现出北宋以来的建筑布局特征。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朱仙镇在全国小城镇建设的高潮中开始实施雄心勃勃的复兴计划,镇上同时启动多项城镇建设工程,1999年修编的《开封市旅游发展规划》也决定要实施朱仙镇名胜区的开发。本世纪初,在小城镇开发的浪潮中,朱仙镇被选定为“第二批全国小城镇建设试点镇”。朱仙镇的建设规划又有了新的设想:拓宽改造仿穆斯林一条街,修建清真寺广场,维修清真寺与建民俗馆,建设木版年画民俗村和木版年画一条街等等。建筑形态、功能、结构、类型、用途及与环境的协调等等,都在影响着人们的感官感受和心灵体验。民居建筑、公共建筑、建筑格局与环境往往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朱仙镇这些有着文化意蕴的当代变化值得人们去细细探究。
二、朱仙镇传统民居建筑的当代衍变
1.精神内涵的变异
因是开封的一个重要港口,朱仙镇繁荣时期的民居住宅,其形制、规模与开封大都会的民居建筑几可比拟。古、近代一些官宦、士绅住宅多为传统四合院格局,轴线分明,均匀对称,檐部瓦当、砖磨线角及基部瓦饰都比较考究。这种有着庭院的砖木结构建筑,有一种内敛的含蓄美,对建筑不求其永固,只求现世的庭院内的精美天地,表达出“提供和维护人们在身心上的安静”(R.Ventur,1966:112)的精神内涵。
朱仙镇西大街现遗存下来的一处建于清朝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的民居建筑,高大壮丽,是朱仙镇古代传统民居建筑的典型代表。该建筑坐东面西,砖木结构,灰砖蓝瓦。采用传统的“抬梁式”木构架结构体系,沿房屋进深方向在台基上立柱,柱上架梁,再在梁上叠矮柱和短梁,成木构架,在木构架之间有横向联系的短梁,在短梁之间安置若干与其成90度直角的椽,起联系构架和承载屋面重量的作用。室内空间用各种隔扇、门、罩、屏等分隔。现存的雕刻细腻的隔扇,为硬木精工制作,以云纹、龙纹、梅花鹿、四季花等为题材。山墙上端两边转角处墀头为垂脊脊饰的重要部分,饰以精美的砖雕,图案是象征吉祥如意的鹤鹿同春,加有垫花,图案形式为花卉连续纹样。屋脊两端向外、向上探伸出翘起的鸱尾,与当地自然环境十分协调,使十分庞大高耸的屋顶显得格外生动而轻巧,增添了古镇优美连绵的天际线景观。鸱尾下方,置砖雕花饰,取吉祥之寓意。这种色彩朴实而又高雅的墙体装饰艺术,构图秀美,装饰性极强。
虽然像这样的古代民居在朱仙镇已经所剩无几,但从中可以清晰地看出朱仙镇传统民居的特点,即:多以砖木、土木结构为主,在宅地选择、房屋朝向、平面布置、结构构造、材料选用、门窗细部处理等方面都注意防寒、保温。民居院落一般是四合院、三合院。建筑为青砖布瓦,隆脊吻兽,前出厦,饰以木雕,后出檐,饰以砖雕,雕刻龙凤、花鸟、鱼虫等。房屋结构讲究明三暗五,窗多为木格窗棂,坚固耐用,后壁及山墙一般均不设窗,所以室内光线一般比较幽暗。这些既反映了朱仙镇地处中原,四季分明,冬天寒冷干燥的气候特点,更充分反映了传统儒家思想父权体制的影响,民居建筑体现出浓郁的乡土家园意识,院墙在朱仙镇传统民居建筑里有着重要的地位即为一例。除大部分近几年新建房屋外,建于上世纪80年代以前的房子在朱仙镇的大街小巷仍有很多。囿于经济条件,这些民居多为青砖小瓦、坡屋面,墙壁多为“里生外熟”或碎砖拼砌,原土地面,实拼板门,木条子窗,甚至仍留有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干打垒”风气下用泥土夯实垒筑的简易房屋。但这些房屋虽然低矮、破旧,却都会有一个小小的庭院,内部是开敞的院落,外部是封闭的宅墙,“家庭成员在这里得到交流,创造了亲切的生活情趣。”(萧默,1999:113)这更符合人的日常生活尺度。入户进门,迎面为宽可障门、高可遮人的影壁,以砖砌成或只是一抹土墙。影壁前多栽植花草,庭院遮挡住主人隐私,与外界保持某种隔绝,自成一片天地,以避免自然和社会的不测,常保生活的平安宁静,又以一种亲近自然的心态,在家中能时时看到天、地、花草树木,充分体现了以安居乐业为最高追求的融融家园意识和质朴乡土观念,也体现了封闭与开放两种矛盾心态的融合。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学苑出版社网站 【本文责编:王娜】
|